第214章 赵鞅率军攻打朝歌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晋国的范氏、中行氏叛乱失败出走朝歌城,晋国演变成了智氏(正卿荀跞)、赵氏、韩氏、魏氏四卿分治的局面。士吉射(范昭子)、荀寅(中行文子)则盘踞在晋国东部的朝歌城,朝歌与卫国隔黄河相望,他们计划在朝歌站稳脚跟,然后请求齐、卫、鲁等反晋同盟国相助,对抗晋国的四卿。同时,士吉射和荀寅还派出亲信大夫析成鲋前往戎狄,挑拨戎狄与晋国的矛盾,说动了戎狄出兵攻打晋国都城新绛,以缓解朝歌叛军面临的军事压力。

士吉射、荀寅二卿虽然败逃了,但他们两大家族在晋国经营多年,晋国朝中的势力依旧非常强大、盘根错节、暗流涌动,如果不能彻底剿灭朝歌的叛军,智、赵、韩、魏四卿分治的晋国仍旧存在祸乱的隐患。赵鞅对范氏和中行氏痛恨至极,他主动向晋定公请缨,全权负责剿灭范氏和中行氏叛军,朝中政务则完全由正卿荀跞处置,形成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的局面。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际,赵鞅率领晋军大举进攻士吉射和荀寅据守的朝歌城。二人面对围城的晋国大军,赶紧派出使臣前往齐国求援。齐景公抓住这个干预晋国内政、联合诸侯打败晋国的机会,在秋天约请卫灵公、鲁定公在卫国脾地与上梁之间的牵城会面,商量联合出兵救援被围困在朝歌的晋国范氏和中行氏。同时,齐景公还邀请了宋景公也加入了反晋阵营。

由于晋军主力都跟随赵鞅攻打朝歌了,都城新绛只有正卿荀跞所率的留守兵马,防卫空虚。士吉射和荀寅的党羽析成鲋、小王桃甲率领戎狄兵马对新绛发起了突袭。老谋深算的正卿荀跞,毕竟是中军统帅,他率领军队稳守绛都,最终戎狄之军力竭而败,荀跞派兵乘胜出城攻杀,戎狄兵马溃散,析成鲋逃奔了成周,小王桃甲则逃回了朝歌给士吉射、荀寅报信。

士吉射、荀寅得到了齐景公的允诺:已联合卫、鲁、宋三国,将出兵救援朝歌。然而,齐国率领的联军还得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赶到,而目前赵鞅率领大军重重围困了朝歌。二人再次派出亲信籍秦、高强从朝歌突围,去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号召两大家族的军队救援二位家主。十二月,籍秦、高强临时募集的这支兵马向晋国的潞城发起了进攻;作为策应,郑献公派出军队与范氏家兵联合向赵氏的封邑百泉猛攻。在赵鞅的统一指挥下,晋军连续挫败了叛军这两次进攻,还俘虏了籍秦和高强。士吉射、荀寅黔驴技穷,只好死守朝歌,翘首以盼、等候齐国率领的诸侯援军。

局面越僵持,对赵鞅越不利。他明白,都城内的正卿荀跞与他面和心不和,在涉及晋国安危的大义上,还勉强能与自己合作,但如果战况这样胶着下去,无疑会给荀跞攻击自己的口实;另外,士吉射、荀寅在晋国的影响力巨大,如不能尽快攻克朝歌、剿灭他们,凭借范氏与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交情、再加上齐国所领导的反晋势力集结出兵,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赵鞅率领晋军补充士卒和兵器、战车、马匹粮草、加强整训,他看到邯郸的赵稷一直支援朝歌的士吉射和荀寅,与朝歌遥相呼应,必须先攻下这个据点,一来可以切断朝歌的外援臂膀,二来可以收复赵氏采邑。

双方都在抢时间。赵鞅方面是在为下一步的大战做积极的准备,士吉射、荀寅方面也在加强朝歌城防的同时,不断派出使者催促齐国尽快出兵。哪一方抢在前面先采取攻势,哪一方就会争得主动权。

齐景公在鲁定公十四年秋天与卫灵公、鲁定公、宋景公在卫国商定择日联合出兵救援被困在朝歌的士吉射、荀寅,但是四国的兵马迟迟不能会合。鲁国方面由于与齐国有夹谷盟约,而且还从齐国收回了汶阳之田,自然按照盟约规定,准备好了战车三百乘,随时可以听从齐国的进军命令。然而,宋国和卫国则因为自身麻烦不断、内乱不止,虽然当着齐景公的面答应的好好的,但一时半会儿还真腾不出精力派兵随同齐国兵马救援朝歌。

宋国的公子地在鲁定公十年秋逃离了宋国,投奔了陈国,后来还去过郑国寻求支持,给郑国众卿送去了大量财礼。入冬后,他的弟弟公子辰带领宋卿仲佗、石彄也逃奔了陈国。次年(鲁定公十一年)春,公子辰、仲佗、石彄从陈国潜回宋国的萧城发动叛乱,公子地也从郑国赶到了萧城共谋推翻宋景公。

齐景公约请宋景公在卫国相见,共商讨伐晋国、救援朝歌之时(鲁定公十四年秋天),宋国的兵马正在大举围攻萧城的叛军。宋景公在卫国的洮邑与齐景公见面后,回到宋国立即挥军猛攻萧城,公子地、公子辰等人撑不下去了,形势危急之下,公子地又逃奔了郑国去搬救兵,公子辰则投奔了鲁国。

郑国与宋国之间有一大片面积非常广大的地域,既不归属郑国、也不归属宋国,这片土地上有六座城池:弥作、顷丘、玉畅、岩、戈、钖(yáng)。当年子产任执政的时候,曾与宋国和谈,指出郑、宋两国都放弃对这些城池的领土要求,也就是说,郑、宋两国都不拥有这六座城池。公子地萧城兵败后,带领着宋平公、宋元公的族人投奔郑国,郑国的卿大夫们拿了公子地那么多的好处,自然要想办法安置他们,于是郑国就为公子地一行人马增修了六座城池中的三座(岩城、戈城、钖城),用来作为公子地等人的落脚之处。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夏天,郑卿罕达(子姚,也叫武子賸,他的祖父就是曾任郑国当国的“七穆”之一、上卿罕虎、字子皮。)亲率郑国军队出兵讨伐宋国,要为公子地抢占更多的宋国土地和城池,他们在宋国的老丘城战胜了宋军。

宋景公赶紧派使者到齐国都城临淄向齐景公求援,大概意思是说,本来去年秋天与君王在卫国的洮城会面之后,寡人剿灭了萧城叛乱,正准备整训军队,与齐国一起救援朝歌;怎奈寡人这个弟弟公子地从萧城跑到了郑国,郑国还出兵前来攻打宋国,目前已经攻克了一座城池(老丘城),寡人不得不率领宋军抵御郑国的兵马。郑国既然同样尊齐国为盟主,能不能请齐侯以盟主身份知会郑国,咱们同盟之间先不要互相攻伐了,大家先同心协力救援朝歌吧。

齐景公接到宋国的求援,也是怒火上冲。同盟之间怎么就打起来了呢?于是他在鲁定公十五年夏天(公元前495年,齐景公五十三年)亲自率领齐国军队驰援宋国,同时派出使者通知卫灵公,让他率领兵马与齐国军队在宋国的渠蒢(chú)城会合,增援宋国。

卫灵公接到齐侯要求卫军赶往宋国渠蒢会合的书简后,也是一脸懵懂:不是说联合出兵去救朝歌的范氏和中行氏吗?怎么又改成救援宋国了?郑国是去要投靠晋国吗?不可能啊!四年多以前,齐侯和寡人还在安甫与郑卿游速见面呢,郑国不可能再归附晋国呀!卫灵公率领军队赶到宋国的渠蒢与齐景公会合后,才弄明白,原来是郑国众卿拿了宋国公子地的好处,帮他抢地盘呢!

由于齐国、卫国出兵救宋,郑国本就没有背叛齐国的意思,郑卿罕达看到齐侯、卫侯亲自率军前来,立刻率军撤回了郑国。最后郑国还是把公子地他们安置在了岩城、戈城和钖城。

宋国的内外乱已平,齐景公催促宋、卫两国尽快确定出兵救援朝歌的日期,齐、鲁两国早已整军完毕,就等宋、卫两国的兵马会合了。于是齐、鲁、卫、宋四国约定,来年开春四国兵马会合后出兵晋国,救援朝歌。

就在宋国公子地、公子辰兄弟俩盘踞萧城叛乱前后的这两年,卫国内部也并不安定。卫卿公叔文子是一位贤臣,他是卫献公之孙。卫灵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4年,鲁定公六年)春天,鲁定公在季桓子、孟懿子辅佐下,率军伐郑并攻克郑国匡城,掌握鲁国大权的季氏家宰阳虎胡作非为,去时不向卫国借道,班师回国途中却要让鲁国军队穿过卫国都城帝丘,从南门入、东门出,卫灵公大怒,要派大夫弥子瑕率军追击鲁军。当时公叔文子已经告老退休,他乘坐人力车入宫拜见卫灵公,劝谏卫灵公不要效法阳虎,卫、鲁两国历来和睦,不可兵戈相向,让作恶多端的阳虎自行灭亡,卫灵公非常敬重公叔文子,采纳了他的建议。

有一次,公叔文子入朝觐见,请求在家中设享礼招待卫灵公。出宫之后,他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好友、大夫史鰌,史鰌说:“您怎么在自己的府中招待国君呢?您家族富有、府中富丽堂皇,而国君贪婪,见到您府中的气派不亚于王宫,国君难道不会有想法?您恐怕要招来祸患了。”公叔文子答道:“是呀!我如果不先告知你,那就是我的不对了。可是国君已经答应了,怎么办呢?”

史鰌说:“没事。您如果能够谨守臣道,则可以免于祸难。富有而能谨守臣道,一定能免去灾祸。无论尊卑都适用这一道理。您的儿子公叔戍过于骄傲,恐怕会逃亡吧。富有而不骄傲的人很少,我只见过您一位。骄傲而不逃亡的人,还没有过。”

公叔文子去世后,卫灵公为他赐谥号为“贞惠文子”,以表示对公叔文子的赞誉和纪念。果然如大夫史鰌所言,公叔文子的儿子、大夫公叔戍作为家主,富可敌国,毫无意识地显示出了骄纵的行为迹象。卫灵公本来就对公叔文子的家财垂涎欲滴、觊觎了很久,一直没敢有所行动;公叔文子去世后,公叔戍又如此张扬,甚至对国君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都敢责备,说她结党营私、私通美男公子朝。南子怎能容得下他?她在卫灵公面前诬陷公叔戍,说他要造反。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春,卫灵公借此机会,诏命驱逐公叔戍,将其家产收归公室所有!公叔戍跑回他的采邑蒲城反叛,后又和他的党羽北宫结投奔了鲁国,他另外一个同党、卫卿赵阳投奔了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