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十月,阳虎颠覆三桓、自任上卿的阴谋失败,逃到了阳关、讙城,起兵反叛。季桓子、孟懿子和叔孙武叔开始准备出兵攻打阳关和讙城,斩草除根。孟懿子知道自己的老师孔子一直希望能够有机会在鲁国出任官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阳虎当道的时候,老师是不可能出仕的。现在阳虎被赶出了曲阜,三桓重新执掌政权,百废待举,如果老师能够在朝中担任官职,定能帮助鲁国拨乱反正、实现中兴。他找到季桓子,提出要请老师孔子出山的想法,季桓子心底不是很情愿,但现在他最关心的是攻破阳关和讙城,彻底剿灭阳虎的势力;自己虽然担任鲁国执政兼司徒,但惊魂未定,还有些顾不上政事,况且孟懿子两次救了自己的命,这个人情也不得不还。因此,季桓子对起用孔子并不反对,只是说要奏明国君,由国君定夺。
季桓子和孟懿子二人来到鲁定公燕寝的书房,向国君奏请起用孔子。鲁定公从即位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孔子,他与孔子同龄,也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是完全站在国君和公室一边的,甚至在国君、公室与三桓之间,孔子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支持公室。他看到孟懿子提议起用孔子,而季桓子并不反对,心中暗喜:自己一直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他对季、孟二人说道:“讨伐阳虎,是二卿的头等大事;至于孔子,寡人也认为可以起用,先担任地方官员,作公室之邑中都之宰,让大家看看他是如何治理百姓的。”
就这样,在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在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之宰。这是孔子第一次担任公职,不到一年的时间,中都就成为了四方学习的榜样。他在中都政绩斐然,行政才能得到了鲁定公和三桓的赏识,孔子因此先是升任为小司空,也就是司空的副职,大司空是孔子的学生孟懿子,掌管鲁国的土木建筑工程;第二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夹谷之会后,孔子又被国君提拔为大司寇,爵位为大夫,掌管国家司法、刑狱以及社会秩序。司寇一职原来由臧氏家族世袭,但自从臧昭伯(藏孙赐)随鲁昭公流亡后,季平子任命与臧昭伯有仇的臧会(臧昭伯堂弟)为臧氏家主并担任司寇一职,从此司寇成为了季氏的势力范围。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司寇,既能发挥孔子卓越的政治才能,帮助鲁国恢复社会秩序,又将司寇的权力范围纳入了自己和公室的麾下;季桓子这时候还年轻,刚刚赶走阳虎,还没有完全掌握鲁国的大权,对于这项任命,他看到孟懿子坚决支持,又看到了孔丘一年来的治理能力,也逐渐对孔子刮目相看。为了表示对孔子的信任并拉拢孔子,季桓子还聘任了孔子的学生子路(仲由)为季氏家宰,一下子拉近了季氏和孔子的距离。
鲁定公九年六月,阳虎派人将他从王宫盗走的夏璜玉和繁弱弓两件宝物还了回来。季桓子和孟懿子率领鲁军攻打阳虎盘踞的阳关城。阳虎命兵士放火焚烧莱门(阳关城门之一),就在鲁军惊骇之际,阳虎率兵突围而出,逃奔了齐国。他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拜见齐景公,请求齐国讨伐鲁国,阳虎对齐景公说:“齐国大军威武善战,征伐鲁国不出三次,必将占领鲁国。”
齐景公听了很高兴,鲁国一直跟随晋国,对齐景公的霸业复兴计划是个阻碍,自己的爱卿、上大夫宴婴已经去世了,身边也没有个人能够担任国相帮他出谋划策,他刚想采纳阳虎的建议,齐大夫鲍国(鲍文子,鲍叔牙曾孙)站出来反对。鲍国年事已高,行走不便,早年生活在鲁国,为鲁大夫施孝叔的家宰,被齐灵公从鲁国召回齐国担任鲍氏家主。
鲍国劝谏齐景公道:“臣早年曾在鲁国施氏作家臣,鲁国是不能攻取的。鲁国上下协调,百姓和睦,能够事奉大国又没有天灾,怎么能占取它?阳虎想要齐国劳师出征,等待齐军疲困,大夫将领一定会有很多死亡,他将会借机在齐国施展阴谋。阳虎作为季氏家宰,受到季氏的宠信,却要杀死季氏家主、鲁国执政上卿,以不利于鲁国而讨好齐国、请求容留。阳虎喜欢富有,不喜欢仁爱,国君怎么能用他?国君比鲁国的季氏更加富有,齐国又比鲁国强大,这就是阳虎所要颠覆的。鲁国避免了他的祸害,而国君却要收容他,此人恐怕真是个祸害!”
鲍文子的一番言语,点醒了齐景公,他马上下令缉拿了阳虎,准备把他押送到齐国东部囚禁。阳虎想要去齐国的西部,他看到自己在齐国没有希望了,就盘算着如何出逃到晋国去。从齐国西部逃亡晋国最为方便,如果自己被关在齐国东部,逃亡晋国就难上加难了。他马上表示非常愿意去齐国东部,这引起了齐人的怀疑,于是齐国还真把阳虎囚禁到了西部边境地区。
在齐国西部,阳虎把所在城邑中的马车借了个遍,每借一辆马车,就用刀深刻车轴,缠上麻遮起来,然后再归还。他是在为逃亡做准备,车轴被刀刻过后,容易折断。等到他逃跑时,追赶他的齐人很可能会车毁人亡。终于有一次,阳虎逮住机会,在一辆有窗有棂的马车上装满了衣物,藏在里面逃走了,最后还是被齐人追上抓住了,把他押回了都城临淄。后来他又找机会从临淄逃了出来,经过宋国,然后投奔了晋国的赵鞅(赵简子)。孔子听说阳虎逃奔晋国赵氏后说:“赵氏恐怕从此不得安宁了。”
赵氏是晋国六卿之一,祖先赵衰是辅佐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功臣。“赵氏孤儿”赵武是赵衰的曾孙,曾担任晋国正卿兼中军统帅,赵鞅(赵简子)是赵武之孙。赵氏与韩氏历来相善,在晋国政坛属同盟关系;六卿之中,魏氏也与韩、赵两大家族走得很近。赵鞅继任赵氏家主、步入晋国政坛后,正好赶上正卿韩起(韩宣子)、魏舒(魏献子)先后担任正卿,在他们的大力提携下,赵鞅在黄父之会崭露头角,要求参会的各路诸侯提供粮草支援周敬王并调拨军队协助晋国勤王,剿灭王子朝的叛军。范献子出任正卿后开始排挤赵鞅,赵氏、韩氏、魏氏三大家族落入低谷,赵鞅担任晋卿兼上军帅,在晋国朝中地位仅次于范献子、荀跞,居于第三位。他韬光养晦,革新亩制、调整赋税,奖励军功,尤其重要的,是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身边聚集了董安于、尹铎等能臣,阳虎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跑到晋国投奔赵氏的,因为阳虎认为,晋国六卿当中,只有赵鞅有可能在晋国将赵氏发扬光大。
三年前,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八月,宋卿兼司城乐祁犁向宋景公建言:“晋国已经失去了诸侯,现在只有我们宋国还事奉晋国。如果我们不去依附它,将来晋国会怀恨在心的。”宋景公决定派乐祁犁亲赴晋国示好,乐祁犁深感责任重大,但晋国正卿范献子(士鞅)贪婪诡诈,他也担心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于是接受了家宰陈寅的进言,将自己的儿子乐溷(hún)引荐给宋景公,一旦自己在晋国遭遇不测,请国君立乐溷为乐氏家族的继承人,然后在家宰陈寅的陪同下出发了。
诸侯都在想法设法脱离晋国的束缚,齐、郑、卫已经结盟,而宋国却派出上卿前来表示顺服,晋国君臣深感欣慰。正卿范献子对等派出上卿赵鞅迎接乐祁犁,赵鞅从都城新绛出发,向着乐祁犁来的方向一直迎过去,在晋国的绵上遇到了宋卿乐祁犁。绵上,是晋文公赏赐给忠臣介之推的封地(绵上之田),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时,晋悼公曾在此阅兵讲武。赵鞅彬彬有礼地宴请乐祁犁,二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
宋国的乐氏在晋国历来都是以范氏为宗主,但范献子(士鞅)贪婪狡诈,现在虽然位居正卿、如日中天,乐祁犁认为范氏如此做派,必不能长久,范氏的末日正在逐步逼近。在与上卿赵鞅的交谈中,乐祁犁发现,赵鞅行事坦荡、才干出众,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乐祁犁将自己带来的用黄杨木制作的六十面上好的盾牌赠予了赵鞅。到达都城新绛后,还住进了赵鞅的府邸。
正卿范献子得知了乐祁犁住进赵鞅府中、还向赵鞅赠送了六十面黄杨木盾牌,深感自己的正卿地位受到了赵氏的挑战,宋国乐氏要改换门庭了!他又使出了阴谋诡计,到晋定公面前强谏道:“乐祁犁越过郑国出使晋国,还未见到国君就与赵鞅私下饮酒,是对二位国君的不敬!他向赵鞅赠送盾牌,私自结交晋国上卿,与赵氏勾结,不可不严惩!”
晋定公对范献自心里怎么想的全都明白,但也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拘押乐祁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