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省试通义》,撞题了
- 反向救宋,我竟成头号奸商
- 十年打铁
- 2375字
- 2023-07-15 20:50:29
元月二十二日。
孔方等人抵达汴京城。
科举省考将在二月份的初四、初五、初六,三日进行。
在孔方的安排下,众学子住进了距离考场最近的客栈。
一人一间上房,饭食皆由专人递送,学业上有疑问,随时都可寻孙复解惑。
此待遇,羡煞了住在同客栈的考生们。
本届贡举,全国各地参加省试(正奏名进士考试)的人数有近三千人。
按照当朝近乎十中取二的录取份额。
今年将会有五百余人登进士第。
接下来的几日。
陆续有考生抵达汴京城,使得本就热闹无比的汴京城更加喧闹。
内城外城、各个街道、酒楼茶馆、勾栏瓦子,皆有文人士子身影,各个谈笑风生,自认有上榜之姿。
齐州的学子们严格遵循孙复的命令,在屋内读书。
孙复和孔方则是游走于汴京城书生们的聚集之地,倾听他们对此次科举考试的看法。
令孙复和孔方感到甚是惊喜的是,历山书院的《历山夫子论》与《寒门学子入仕论》对考生们影响极深。
很多考生都是随身带着这一书一文。
这无疑会对孔方准备在开考前推出的历山书院新作《省试通义》,打下牢固基础。
……
二月一日上午。
孔方使钱,将携带的八千份《省试通义》通过各个街道的书籍铺掌柜、书摊摊主、酒楼茶馆伙计,向外分发。
定价二十文一份。
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
乃是因此时的省试题目已定,主考官和出题人都在贡院封着,无法再修改试题。
此份《省试通义》,可谓是【历山夫子论】的升级版。
由历山书院的夫子们集体操刀。
里面论述了省试中诗赋、贴经、墨义、策论的考试方向及具体格式、风格。
不但内容精细,层次清晰,而且解构了诗、赋、策论的创作形式。
即使不擅长策论者,也能照着葫芦画瓢,写出一篇还算不错的策论文章。
宛如一本考前模拟答案,甚至可以称为省试作弊器。
毫不夸张地讲——
里面的形式、文章结构参考,关键词、足以让一名考生将一个不会写的题目,依然可以做到六七分正确(类比考研张老师)。
因为夫子们将此次省试的核心大义和一贯套路都研究透彻了!
不到半日,《省试通义》便在考生们中间传开了。
各地考生都是州府的拔尖人才,自然识货,纷纷购置,且讨论起来。
“此文甚好,言简意赅,道理清晰,读罢此文,完全胜于半年苦读啊!”
“这……这……这……看罢此文,我觉得,此次省考必然考究这个方向。”
“此文虽无撰写者的名姓,却刻有孔家书坊印制,莫非这是齐州历山书院的夫子们所撰写?”
“哈哈……我怎么感觉这都是考点啊,此策论结构实在是妙,可用,可用!”
……
《省试通义》瞬间变成了考生们的抢手货,人人议论不停,并且皆是夸赞之声。
不过,齐州的八名学子却未看《省试通义》,因为他们所了解的内容,要比这本文更精致一些,更加适用于此次应试。
他们并非都是只会做题的庸才,他们擅应试,也擅自由发挥。
在孙复的辅导下,每个人都对经义、对国策有独特见解,若进入殿试,一点都不会比那些富家官宦的子弟差。
三日,足够考生们吸收《省试通义》的内容和形式了。
……
二月初四。
庆历六年省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进场。
孙复与孔方将八名学子送进考场后,彼此的心情都放松了下来。
大宋进士科分为三个步骤,解试、省试和殿试。
过省试者,才能参加殿试,殿试由当今官家亲自主考,也有淘汰名额。
通过殿试者,便是进士身份。
一甲、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发榜之后,皇帝将会赐绿袍、官靴等,并分配官职。
可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真实写照。
……
三日后,省试结束。
考生们纷纷称试题的要义皆在《省试通义》之中,这瞬间引起了整个民间的广泛讨论。
更有考生将省试题目默写出来,引得很多人与《省试通义》对比。
对比之下,二者虽细节不同,但主要内容指向,相似度可达六成以上。
此事,顿时引起了民间百姓的大讨论,有人甚至认为此次科举漏题了。
二月初八。
那份《省试通义》出现在皇帝赵祯的御案上。
伴随着的还有一些臣子对民间百姓怀疑科举漏题之事的一些奏疏。
赵祯对比之后,喃喃道:“漏题自是不可能漏题的,这明明是有人所思所想与今年的试题撞在一起了。”
大宋对贡举尤为重视,有各种防止舞弊的方式,漏题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个孔方到底在做什么?这不是搅乱科举吗?他是不是疯了?”赵祯喃喃说道。
此书在省试的前三日突然传遍汴京城,确实有挑事的嫌疑。
但此文压中科举要义,让朝廷的脸面丢大了!
赵祯想了想,朝着一旁的张茂则说道:“茂则,摆驾贡院!”
大半个时辰后。
赵祯带着那份《省试通义》来到了贡院。
此时的贡院,乃是禁止任何人出入的。
阅卷官们吃住都在里面,待批阅过所有试卷,由主考官审核完毕后,方能离开。
而此刻,阅卷官们各个都是眉头紧锁。
坐在最中间的知贡举、主考官张方平更是连声叹气。
“唉!”
就在这时。
有人通传官家驾到,众官员连忙放下笔迎接。
赵祯看向众人,问道:“诸卿,在批阅试卷时,可有问题?”
此话一出,阅卷官们各个皱眉低头,显然是有很大问题。
“怎么?莫非此届考生才识不足,选不出为官的好苗子?”
赵祯不由得看向张方平。
当即,张方平拱手道:“启禀官家,并非才识不足,试题反倒答的很精彩,但是多名考生风格相似,尤其是策论,答题形式如出一辙,仿佛千人一面,毫无新意,臣等只能从内容上挑选优秀之才了!”
“形式上千人一面?”赵祯微微皱眉,看了身后的张茂则一眼。
张茂则立即会意,将《省试通义》递给了张方平。
“此乃是省试前三日,汴京城疯传的一篇文章,当下民间百姓称这届省试漏题了?你怎么看?”
“漏题?”张方平连忙摇头,道:“官家,臣以项上人头担保,绝对不可能漏题的。”
当即,张方平面带疑惑,认真地看了起来。
他看完后,面色凝重。
“官家,此文竟然……竟然与臣等出题的要义撞了,这不是漏题,是有人猜出了今年科举试题的主旨要义,并且……并且还给了形式参考,臣终于明白为何在写作形式上千人一面了,这……这……是要毁了本届科考啊!”
赵祯面色冰冷。
“你们一群整日研究科举试题的官员,竟然被民间人猜出了试题的主旨要义?朝廷白养了你们吗?”
此话一落,一众阅卷官纷纷跪在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