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开出的鲜花(代序)
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 李进祥
能为刘占林老师的“洪广营家族”人物系列小说——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写序言,我很高兴。
刘老师能将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下的农耕时代的农民文化生活融为一体,能很好地在作品中塑造出有地域化特色的系列人物,这就是一个作家成功的标志之一,刘老师做到了。
我是在2015年7月,宁夏作协组织的贺兰县文学创作改稿会上认识刘占林的。由我点评他的短篇小说《老庄子》,这是一篇很有生活味的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看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春妹子》,和他有过几次交谈,我才知道他既要教书,又要种田,开商店,供两个儿子上大学,他既是个农民,乡村教师,也是个作家,在农田和稿纸上同时耕耘,用汗滴滋润着禾苗,也滋润着文学和莘莘学子的心田。像他这样一边为生计而漂泊,一边为心灵而书写,扎根基层、反映基层,脚踏实地追求文学理想的人,很是令人尊敬的!他对文学的热爱和虔诚超越功利,源自灵魂,这种痴爱文学的精神令人感动!
刘占林的写作生涯是艰苦的,完全凭的是一种对文学的热爱。他白天上课、备课、改作业;放学后,不能休息,还要帮妻子守商店;晚上回家为几亩薄田淌水、施肥;星期六、星期天为麦田、玉米田、水稻田拔草、除虫;在妻子、孩子熟睡后,他才开始备课,搞自己的创作,这样的日子一坚持就是三十多年。
我曾听说:他当临时代课教师时,就已经写了十几本日记,早在20多年前就写好的中篇小说《春妹子》,曾经投给不下十家文学刊物,都被编辑退稿了。这篇小说命运多舛,直到2006年才得以在文学季刊《贺兰》发表,2010年在《黄河文学》第8期选载,历时20多年。这部中篇小说是刘占林近20年漫长而艰辛生活与个人情感的积淀,诠释了作者在大山深处打工时的那段艰辛磨难和特殊环境下的爱情故事,也体现了文学的价值与作家的情怀以及特殊生活环境的交融与渗透。
一位哲人说: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刘占林用人生大半的时光读书、写作,收获颇丰。从刘占林的第二部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中看到他对文学的不懈追求,作品涉及领域宽泛,或乡村,或教育,或医疗,或土地,或亲情,或友情,或爱情,或师生情,惊心动魄,深入读者的灵魂,皆为小说成功之笔。
洪广营的确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作家好好挖掘沉淀。因为,刘占林是一个善于静下心来观察研究生活的有心人,他热爱生他养他的这片神奇的黄土地,所以,他的作品中,无不烙上了洪广营的印记。他长期痴情于关注乡村乡民的生存命运和环境,审视着家乡洪广营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沙光水色,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些,既是他生命的摇篮,也是他艺术的属地,他同家乡的父辈一起劳作、不辞辛苦,在故乡的大地和文学创作的领地,默默地耕耘着,收获着。
《雨夜》抓住中考之夜的特殊环境,塑造了一位老教师对个人家庭琐事与求人送礼办事的尴尬现状与两个女孩子毕业前夕,冒着大雨给老师赠送礼品告别的细节反差,辐射出了孩子纯真美好的心灵,作品令人顿悟反省叫好。他还把批判的笔触深刻地指向了迅速发展的城镇经济结构建设的社会问题上:农民开荒的艰难,土地被征占,赔偿不合理,农民的劳动成果被盗的辛酸与无奈,恢复失地面积的不合理性,被肆意挤占,个别领导利用假合同巧立名目,能言善辩,愚弄和降低对农民的土地赔偿标准,推诿,扯皮,搪塞,威胁……土邻土居之间的家庭矛盾冲突;以婆媳薅草唠家常的方式,将婆婆从小到老甚至到死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令人咀嚼咂摸婆婆的辛酸泪,无疑被作者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所折服——这一切,都在《录音笔里的秘密》《老庄子》《婆婆的花箱子》《祭母泪》等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叙述。《分家》抓住20世纪80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田贵田华弟兄俩在一个播种的夜晚,各怀心思,最终闹出分家的事端,引发出心事重重的母亲的悲哀和无奈。他更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执教34年,他一直十分关注农村教育和孩子的成长问题。以教育为题材创作的作品有《一份被撕毁的保证书》《在雏燕离窝之前的日子里》《辍学生》等,都是来自于活生生的校园生活,直达教师和孩子内心世界。作品大胆剖析当代农村学校教育棘手的问题,孩子辍学种种不良现状,以视角和触角触摸着农村社会、家庭、学校每一个角落。针对老教师评高级职称难,没有硬件,评优评先等问题,小说《跑题》单刀直入,直戳教育要害部位,可谓难得的针砭时弊的佳作。
刘占林的生活底子很丰厚。针对《老庄子》等作品,我给他说,“文学是泥土里开出的鲜花,文学的根要深深扎在泥土里、扎在生活中,但只把生活记录和描摹下来,还不是文学,还需要开出鲜花来,还需要一些灿烂的飞翔的东西来”。他似乎是明白了,开始在思索、求变,探索艺术创新的路子。刘占林老师很谦虚,很有自尊,很敏感,悟性也很高。尤其在近期创作的短篇小说《婆婆的花箱子》《雨夜》《无法散去的香魂》《跑题》《祭母泪》《两颗草莓和一串葡萄》《小夜曲》等作品中,在写作技巧方面,有了明显地提升,令人欣慰。
刘占林迄今已在《朔方》《黄河文学》《世界华人文学》《全国教师小小说选》《齐鲁文学》《文学世界》《银川晚报》《宁夏文艺家》《宁夏政协报》《银川日报》《贺兰》《灵州文苑》《沙坡头》《红枸杞》《塞上回乡》《罗山文苑》《奔流》等省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了30余篇关于“洪广营家族”人物系列中短篇小说,成绩突出,在文坛影响较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然,在小说创作技巧方面,对于一个痴心于文学创作30多年的校园作家来说,说其他的话可能有些多余,我只能默默地祝福他在生活的泥土里,培育出更多更灿烂的文学的鲜花来。
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