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解析

这是黄巢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写的一首诗,借咏菊花来抒发自己的愤怒和志向。

第一句写时间,等着秋天来临,到了九月重阳节的时候,菊花就开了。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按风俗要登高赏菊,这时候菊花开得正好。“九月八”离九月九”重阳节还差一天,一是为了押韵,二是为了显示诗人迫不及待要看到菊花盛开的心情。这里也隐喻了腐朽衰败的唐王朝很快就会迎来被新势力击垮的那一天。第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写菊花比百花的生命力更顽强,气势更盛。“百花杀”隐喻腐朽的唐朝也会像其他花一样被肃杀的秋天清除干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浓郁的菊花香冲上云霄,浸透整个长安,整座都城被菊花占领,就像披上了金黄的铠甲。这两句暗示着菊花会带着冲天的气势取得最后的胜利。“黄金甲”一语双关,既指菊花像黄金甲,又指披着黄金甲的军队,展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整首诗气势恢宏,刚健豪迈,诗风别具一格。

作者小传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于盐商家庭,擅长骑射,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华,五岁就能跟人对诗,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不中。他所领导的起义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范围最大、影响最深远的。

语文小课堂

相传,黄巢带领农民起义军攻打郓城前,曾秘密入城打探,得到了一个老人的献策。黄巢很感激他,临走的时候让老人去买一些红纸,扎成灯笼,正月十五那天挂在房檐上。后来,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街坊四邻,一传十,十传百,所有的穷苦百姓都知道了,每家每户都买来红纸扎起了灯笼。到了攻城那天,起义军避开了门口挂着红灯笼的人家,只惩治贪官污吏。正月十五挂红灯笼的习俗就这样保留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