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1.1 从0到1——从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谈起

2013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在古代,中国的青铜大鼎上就镌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格言警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埋藏了深厚的创新基因。当今世界,创新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其中原始创新占据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原始创新表明从无到有,从0到1的质变,蕴含着“道生一”的智慧,是引发其他创新的根源与基础,是开启多种可能性,增添世界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活水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科技实力、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天宫”“蛟龙”“天眼”“天问”“悟空”“墨子”“九章”“大飞机”“北斗”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高铁、人工智能、移动支付、5G技术、量子通信、金融科技等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科技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间仍然有较大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科研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成果较少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比如,象征着原始创新顶尖水平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到目前为止,中国籍科学家只有屠呦呦院士1人获得该项荣誉。这种状况与传统的诺贝尔奖强国,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相比差距很大。在核心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开发方面,我们与科技强国间也有较大差距,很多高技术领域存在受制于人的“卡脖子”现象,如代表着中国高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华为公司,因为芯片制造方面的短板而被美国技术封锁和恶意打压后,面临着“无芯”可做,进而在5G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的困境。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对中国在原始创新上“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一直忧心忡忡、如鲠在喉。因而,提升我国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在全球科技原始性创新中占据突出位置,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无法绕开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1]

1.1.1 理论意义

认识原始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需要理论探索。目前,学术界对于原始创新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原始创新的要素、动力、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内在过程与机制等基础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然而这些基础性理论问题正是理解原始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原始创新有其独特的机制和特点,如原始创新的激发因子、构成要素,配套的科研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文化氛围、学术带头人,创新团体等都是原始创新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原始创新方法、技法及原创思维的特点、原创型人才的特质、原创型团队建设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加强原始创新的理论研究对于加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实现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1.1.2 现实意义

1. 补齐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强国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界一直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所困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长期缺失曾经是我国科技界“不能承受之重”;核心技术专利长期为国外企业把持是我国企业界的“难言之隐”;学术腐败、论文质量下滑、学术崇洋也是我国学术界的“心头大患”。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重要基础条件。原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带来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还提供了科技与经济重大发展和超越的机会。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我国要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必须建立在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因此,如何促进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成为一个重要又迫切的现实问题,必须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只有不断加强对原始创新规律的探索,才能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克服不利条件,使我国科技原创能力不断增强。

2. 适应复杂国际竞争环境,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复杂的变化。我们要牢牢抓住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只有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在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掌握主动权,才能建立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而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注重原始创新就是要在科技前沿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抢占主动权和制高点,真正发挥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作用。以科技原始创新为突破口,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适应复杂国际竞争环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