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0.你的诗能流传千古吗?

“无耻,太无耻了!

大明皇宫,御书房中。

当朱元璋接到锦衣卫的探报之后,气得把手中的奏折直接摔在了地上。

这一首‘杀尽江南百万兵’,那可是他的得意之作。

之前没有被人宣传也就罢了。

现在韩明圣提出对这首诗的品评,很多人其实已经认可这首诗的质量了。

但黄子澄等这些大儒,却偏偏在鸡蛋里面挑骨头,这简直太过可恨!

“咱就知道,咱杀了太多人!

“有人不想咱好过呀。

朱元璋气得嘴唇都在发抖,这可是他心里最后一个心愿,眼看就要完成了,却被人横加阻拦。

而蒋瓛则对前来报信的锦衣卫吩咐道:“再去探听!”

……………………

韩家小院。

方孝孺闭口不言,而黄子澄却咄咄逼人,张盛更是狗仗人势,不停的叫嚣着:

“韩明圣,你不是挺能说的吗?”

“怎么哑巴了?”

“陛下的诗是用叠字,这分明就是下乘之作!对不对?”

这个时候,韩明圣的父亲韩仁义拉着韩明圣的胳膊,

劝阻道:“算了算了,别跟人家争了,你即使浑身是嘴,也说不过人家一群人啊!”

周围各个府邸的管事看到这种情况,都想走人了,觉得胜负已分。

而韩明圣却哈哈大笑,不屑的哼道:

“狗屁!

“谁给你说,不符合诗歌的格律韵调就不算好诗?”

“诗歌的确要讲格律韵调,但格律韵调不是诗歌的唯一判断标准。”

“真正的文坛大家,那不是要去遵守规则,”

“而是要打破规则!”

“自古至今,不遵守格律韵调的诗人比比皆是。”

“就拿你说的,一句诗中不能出现叠字来说。”

“可李清照就反其道而行之,她的那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就问,这首诗词它算不算是好词呢?”

韩明圣冷眼看着黄子澄,张盛等人,你们不要脸,那么我就不会给你们留脸!

对呀!

很多人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简直太有名了,它颠覆了诗词的很多创作规律。

但这首诗词好不好呢?

那绝对算得上是诗词中的绝代佳作!

周围人一下子就不答应了,没有想到这些文坛大儒,竟然也会信口雌黄,他们质疑道:

“我说你这白鹿书院的学生,还有你这个所谓的大儒,你们该不会连李清照的诗都没读过吧?”

“使用了叠字就一定不是好诗?”

“那你们给我们说说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是怎么回事?”

武将府邸的那些管事们,他们还是有些文化水平的,要不然怎么可能管理一个偌大的府邸。

这个时候立刻向黄子澄等人发难。

黄子澄和张盛顿时哑口无言。

他们前脚刚说使用叠字,那就代表是下乘之作,结果立刻被人家打脸。

李清照的诗词好不好呢?

那就更不用说了!

从古至今,这首《声声慢》都是必学的诗词之一,只要讲到唐诗宋词,你就绕不开这首《声声慢》。

“怎么哑巴了吗?”

“刚才质疑我儿子的时候,不是挺能说的吗?”

韩仁义顿时挺起了胸膛,拿出了泼妇骂街的架势,如同骄傲的大公鸡一样。

他这副小人得志的嘴脸,更让黄子澄,张盛等人下不来台。

张盛咬牙道:“也只有李清照一个人写了而已,这又不能代表了普遍现象。”

众人见到张盛如此胡搅蛮缠,一个个都露出鄙夷之色。

而韩明圣则是不客气,嗤笑道:

“谁说只有李清照写了?”

“欧阳修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更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难道不是叠字吗?”

“是你眼瞎了?还是你不学无术呢?”

韩明圣的话,张盛哑口无言。

这打脸打的也太快了,而且这些诗词都是绝代佳作。

他反驳都没有办法。

周围人更是起哄连连,一个个如同看白痴一样看着张盛,心想,这就是白鹿书院的学生?

这就是大明的举人?

也太无知了吧!

黄子澄都觉得脸色无光。

齐泰此刻也看不下去了,毕竟他跟黄子澄,方孝孺都是最亲密的战友。

可以说是意气相投,看到他们被怼的没话说,齐泰只能站出来打圆场道:

“陛下的那首杀尽江南百万兵,不光是叠字的问题,还有就是言语太过直白,”

“没有文香墨韵。”

“说这不是上乘之作,那也并没有言过其实。”

呵呵!

韩明圣嗤笑一声,然后盯着齐泰,反问道:

“难道诗词一定要引经据典吗?”

“不引经据典就写不了诗词吗?”

“不引经据典就不能成为绝代佳作吗?”

“那我问你,白居易的诗怎么样?”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问够不够直白?”

“这样的诗难道不是我炎黄的千年文华吗?”

“难道你要说这首诗也是一首烂作吗?”

我!

齐泰被怼的面红耳赤,半晌都憋不出一个字来。

“好!”

周围人全都哄笑出声,这首诗可以说是人尽皆知。

只要在学堂里启蒙过的学生、基本上都听过这首诗,就是因为这首诗非常直白易学,好懂。

但就是如此通俗易懂,如同儿歌一样的诗,那却是我们炎黄千百年来少有的绝代佳作!

“原来所谓的大儒评价诗词,竟然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标准。”

“我们今天也算是长见识了。”

“怪不得都说读书人喜欢逞口舌之利,怎么说都是你们有理呀。”

围观的有些商人嗤笑出声,毕竟他们是处在鄙视链的最下端,平常被这些读书人明贬暗损。

今天好不容易看到读书人出洋相,那必须要使劲的往脚底下踩。

“这还大儒呢?”

“这跟我们商人见利忘义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说话越来越难听,齐泰,黄子澄只感觉到脸皮发烫。

方孝孺此时差点忍不住转头就走。

但韩明圣却不会放过这些人。

看到火候已经差不多了,用手虚按,让众人噤声,然后盯着方孝孺等人,咄咄相逼道:

“诗词到底好不好,不是由你们这些所谓的文人,拿出条条框框,拿出了所谓的尺子去量出来的。”

“真正的好诗,那是要能够打动人心的。”

“真正的好诗,那时就算我不懂诗词,但只要看上一眼,我就会感觉他写的好。”

“我把它叫做直击灵魂!”

“比如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比如说,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再比如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你不需要知道诗词是什么意思,但只要读出来,就可以让人唇齿留香,荡气回肠,甚至是潸然泪下。”

“这才是真正的诗词之美,这才是真正的判断标准。”

“只有这样的诗词,才能流芳百世,才能成为传世佳作!”

“而我们陛下的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这首诗词,同样可以流芳百世!”

“即使过了百年,千年,只要后人读出来,就能感到诗词蕴含的铁血杀伐之气。”

“这样的诗,你们配贬低吗?”

方孝孺只感觉他们只感觉被人当面打了一巴掌,这就是明目张胆的骂人啊!

他们刚想反击,周围的百姓们却一个个点头。

“我们虽然不能像你们这些大儒一样讲得头头是道,但诗好不好,我们读出来,能不能感同身受,那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就觉得陛下的这首诗写的是大气磅礴。”

“只要能读书识字,谁都记陛下这首诗,没有内容英雄气概呢?”

出身武将府邸的这些管事们,那更能体会到朱元璋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他们现在看方孝儒,黄子澄,齐泰等人,都带着一丝鄙夷。

“人家韩明圣说的才是真正的道理,”

“而不是这些大儒,拿他们的身份来压人。”

“大儒怎么了?”

“你们喜欢咬文嚼字,你们就觉得不咬文嚼字的就不是好诗词吗?”

一时间所有人都把矛头指向了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以及白鹿书院的学子。

他们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我就从未听说过有如此判断标准,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张盛梗着脖子跟众人对峙。

而方孝孺则是叹了口气,他看向韩明圣的目光中多了一抹欣赏。

这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狂徒,这是一个肚子里有东西的狂徒了!

韩明圣见张盛还是不服,直接就嘲讽道:

“说那么多有什么用?”

“你们鄙视洪武陛下的诗词,但洪武陛下可以写上一首名传千古的绝句!”

“你们有没有本事写出一首诗,让它可以流芳百世呢?”

“只要在场的有一个人有这种本事,你就当我说的话是放屁!”

他这话一出,张盛等人顿时就哑火了。

开什么玩笑,流芳百世的绝代佳句,是那么容易写的吗?

有的诗人写了一辈子也就出现了那么一两句。

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写不出一句可以流芳百世的佳句,以至于根本就没有人记得这个诗人是谁。

方孝孺嘴巴张了张,他回忆了一下自己写的诗词,哪一句可以流芳百世呢?

最后竟然悲哀的发现,连他自己都没有信心说自己写的诗词,有一句可以流芳百世。

突然间,方孝孺有了一种错觉,自己在诗词造诣上难道还不如‘鸡叫一声撅一撅’的朱元璋吗?

一想到这个结果,他全身发凉。

而黄子澄,齐泰等人也是同样的感觉。

朱元璋的这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那必定是可以流芳百世的。

可他们呢?

能不能拿出一首可以代表他们自己的一首诗呢?让后世子孙永远记住他们在文坛上的贡献。

显然是没有的!

一想到他们皓首穷经,竟然都比不过一个半路出家的野和尚,这些人瞬间感觉自己读书读了个寂寞。

黄子澄的心态都快崩了,韩明圣这个小子今天不但要替洪武皇帝正名,这还要踩着他们的名声上位啊。

“我们承认洪武皇帝这首诗的前半部分,绝对算得上是佳作。”

“但这后半部分也太邋遢了,无法承接上面的意境。”

“我们觉得,对这首诗的评判,并无任何不公允!”

黄子澄做着最后的挣扎。

韩明圣笑了,这明显是输得心不甘情不愿,既然已经得罪了他,那就要往死踩。

韩明圣道:

“这首诗在意境上来说,的确上半首跟下半首不太匹配。

“但是,你听过半首可封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