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这波啊,这波血赚!
- 大唐:我咸鱼皇子,开局弹劾李二
- 吾誓当曹贼
- 2031字
- 2022-02-18 21:10:59
“就算是远房亲戚,打着本官的旗号招摇撞市,竟是到了为祸天下的地步!”
“本官未能及时发现,乃至于事件扩大,这就是本官的罪责!”
杜楚客对房玄龄的话置之不理,摆明了态度要把责任归结到自身。
他跟他的兄长杜如晦不一样,没有开国的功劳在身。
因此有没有官职,对他非常重要。
另外,杜楚客虽然是杜家的人,但他跟杜家的关系并不好。
因此,对于杜家会不会恨他这件事,看得并不是很重。
所以卖起家族来,杜楚客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甚至反而有一种大仇得报的快意。
昔日杜淹可是害死了他的大哥,差点连他也一起害死。
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杜楚客当年不得不为自己的叔父求情。
现在,还不容易可以坑一把杜家了,还能顺便再博一个名声出来,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会不会被京兆杜家除名,这事还重要吗?
没了官职,他什么都不是。
有正三品的官位在,他至少还能荫泽后人。
该如何选择,相比不用多说了。
杜楚客作为站在风口浪尖的中心人物,很清楚自己的立场。
到了这个时候,继续站在士族的立场上,只会给自己的家族带来毁灭。
为了子孙后代,就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他果断选择了背叛。
看出杜楚客坚决的态度,房玄龄的脸色彻底黑了下来。
只要杜楚客打定主意认罪,这事儿就没有翻盘的余地了。
一旦李世民敲定了他的罪责,所有被牵连的官员都要为此负责。
到时候,必然会引起士族的内部矛盾,这可不是房玄龄想看到的结果。
作为士族的一员,房玄龄就算是为了给天下士人表态,也必须要站在对立的立场,把杜楚客捞出来。
“陛下!”
看到杜楚客油盐不进的态度,房玄龄把目标对准了李世民,试图曲线救国。
“这场案件的前因后果调查得清清楚楚,就是一群贪婪无度的远方血亲,仗着杜尚书的名义强取豪夺!”
“在这起案件当中,杜尚书根本无法预防,也没有那个能力去阻止他们犯案!”
“由此来定工部尚书的罪责,未免太过牵强,还请陛下秉公处置!”
李世民看热闹看得好好的,突然听房玄龄这么一说,顿时不高兴了。
“房爱卿此言差矣,若不是血亲关系确有其事,他们又如何能借此谋利?”
“若是这次轻拿轻放,岂不是在纵容那些恶徒继续作案?”
“哪怕是为了天下的安稳、稳定,也必须要重罚杜爱卿!”
“杜爱卿深明大义,自知天下为公的道理,房爱卿又怎么能剿灭杜爱卿的一片热诚,独断专行?”
“此事不必多言,就依杜爱卿所说,按照御史台呈上来的折子,从重处罚!”
说罢,李世民看向杜楚客,萧咪咪地问。
“不知杜爱卿是否愿意受罚?”
杜楚客义正言辞地道:“臣心甘情愿,接受陛下的惩处!”
“如此!朕便罚你监督你那些糟心的亲戚,让他们如数归还强取豪夺出来的钱粮,若是不肯归还,朕拿你是问!”
“臣,遵旨!”
就好似一场排练好的戏剧,两人一唱一和就把最终的处罚决定给定了下来。
纵使房玄龄想要插话,也找不到插嘴的机会。
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把这场戏演完,根本就无从阻止。
这个结果一出来,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不少官员满脸忧愁的表情,互相跟身边的同僚诉苦。
一个个直言这是无妄之灾,大呼倒霉。
同时,他们也恨上了杜楚客和那些个倒霉亲戚。
要不是杜楚客认罪,他们这些受到牵连的人,根本就没必要为此事负责。
至于那些糟心的亲戚?
他们同样是恨得牙痒痒。
自己好不容易抓住机会,成功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朝堂上众多大臣们的一员。
结果因为这群索取无度的沙雕亲戚,不得不面临这糟心事。
要论责任,杜楚客只是背叛了自己的阶级,成为皇帝的爪牙罢了。
而那些个亲戚,则是害他们不得不认罪的罪魁祸首。
要说他们更恨谁,那肯定是自己那些不安分的远亲了。
哪怕明知这是朝廷下的一个局,他们也没法不恨。
毕竟,没有那些个倒霉亲戚,他们也碰不到这糟心事不是?
绝大多数官员,把两边都给恨上了。
反倒是崔知温这个被顶缸出来的倒霉蛋,借此机会躲过了一劫。
不过崔知温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等官员们想起出了这个馊主意的家伙,肯定要给他穿小鞋的。
把外部斗争变成了家族内斗,这主意也未免太损了。
要不是定罪权掌控在朝廷手中,他们说不得就要头铁一把。
只可惜他们没那个胆子去当出头鸟,成为被牺牲掉的那只鸡。
所以咯,一损俱损,大家都一起接受这倒霉的命运吧。
只要大家的下场都一样惨,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那就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至于后续的报复,到底是要报复哪个仇人,那就要看他们各自的选择了。
不管怎样,这波朝廷血赚。
不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朝廷都是这起案件中最大的赢家。
一方面给士族内部制造了矛盾,让他们相互攻击。
另外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底层百姓们所承受的损失。
到时候,等事情传扬开来。
李世民又能大赚一波来自底层的赞扬。
总而言之,这波李世民都赚大了。
看着那些怨声载道的文武百官,李世民的嘴都快要笑裂了。
原本看着让人头疼的案子,就这么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压制士族的工具?
事前,谁能想到事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啊?
只能说,生了个好儿子,实在是太让人省心了。
这手巧妙的转移矛盾,简直跟李治上次提出的方案如出一辙。
要说这个方案不是出自李治之手,李世民说什么都不信。
更不要说,提交方案的人就是李治的嫡系。
他这儿子又在无形中,帮了他一个大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