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所谓权贵 统治阶层
- 大唐:我咸鱼皇子,开局弹劾李二
- 吾誓当曹贼
- 2009字
- 2022-01-17 22:49:51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维持封建统治的“神圣使命”,那就跟一个笑话没什么区别。
君权神授,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
这话听着,可不就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吗?
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联合起来,拿这个弥天大谎来戏弄民众,这就是古代社会的真相。
虚构出来的权力天梯,在无形中操控每一个生活在这个国度的人。
上层阶级沆瀣一气,以此来压榨底层百姓,榨取他们的心血。
整个封建史,其实就是剥削史。
不管怎么美化,它的本质是不会变的。
都是少部分人拿着生产资料,压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
而当这少部分人的比例超过了一定的数量,百姓们禁不起他们剥削的时候,天下就开始动荡了。
然后,一个全新的秩序起来,取代旧的秩序。
一切恢复到初始状态,重新开始这个谈不上恶性、也谈不上是良性的循环。
周而复始、始而复周。
文明在这个怪圈内不停地打转,始终无法从这个循环中逃离出来。
直到外力碾压过来,对这个王朝造成降维打击。
可恨不?
可恨!
一小戳自私自利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自身的无上地位,拉着底层百姓一起进入慢性死亡的怪圈。
要说统治阶层和贵族阶层,是整个民族的罪人,一点都不为过。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但实际上,就算是有先见之明,就真的能够把这一切的责任,全都推到统治者的身上吗?
未必!
李治敢肯定地说,要是还有像他这样的穿越者,来到这个世界上。
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跟当前的贵族一样,成为压榨底层百姓的那个吸血鬼。
他们恨不得把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势,维持到永生永世。
这就是人性!
眼前的局面并非是偶然的结果,而是一种必然!
哪怕是带着超前的眼光,也不能去批判这些古人。
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谁也好不到哪里去。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骂人,谁不会啊?
可轮到他坐到那个位置上,照样会选择当那个罪人。
这就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了。
所有人都希望别人能成为那个道德高尚的圣人。
牺牲他们,服务自己。
但这有可能吗?
所有人都这么想的结果就是,黑暗的时代维持了成百上千年。
直到出现一个偶然现象,有信仰的伟人诞生,点燃了文明的火焰。
然后,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说,就算有时代的前瞻性,也不能去责怪这个时代的当权者。
因为历史已经充分地说明了,陷入到这个怪圈是一种必然现象。
如果单单只是一个文明,陷入到这个循环无法自拔,那也就罢了。
但当所有的文明,都会走向同一个结果的时候,结论出现了。
而这个结论本身,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没什么可争论的。
李治在寒风中一边思考,一边等待皇帝的出现。
在严冬里吹冷风,说真的,还是挺折磨人的。
但没有办法,这是规训的一环啊,是彰显无上皇权的一部分。
为了皇帝的荣耀,等呗。
反正也不差那么一点时间了不是?
又过了将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皇帝的御舆出现。
典仪主持仪式,大朝会开始。
皇帝就坐,符宝郎拿出国之神器,置于座前。
百官跪拜,依次入座,然后再次朝拜。
而后,王公贵胄依次来到皇帝身前,献上祝词,接受皇帝的祝福。
李治是一国之君,是晋王,自然也少不了跑过去拍几句马屁。
大冷天的,李治早就等得不耐烦了。
在跪拜的时候感受到寒风呼啸,知道自己说话也没有其他人能听得见。
嘻嘻哈哈地道了句:“祝父皇来年身体健康。”
之后,行了个大礼。
李世民原本还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一看到他这幅作态,差点当场破防。
李治被他狠狠地瞪了一眼之后,老老实实地回到原来的位置。
等他们这些“王”还有“公”相继行礼,之后各大“侯爵”又开始重复这个过程。
说起唐初,王、公还是比较稀少的,十来分钟就结束了。
可当到侯爵开始献词,那就有点折磨了。
鬼知道他们在大冷天,在“大朝会”上喝了多少西北风。
反正到“分食肉块”这个环节的时候,李治是一点胃口都没有。
人都已经冻傻了。
“特么的,这破仪式可真有够遭罪的。”
“别说是我了,恐怕父皇自己也冻得够呛吧?”
“为了维持权势,搞得这么复杂,真的有必要吗?”
“反正在我看来,这有些得不偿失了,没啥意思。”
李治趁着肉块还温热的时候,赶紧开始猛吃,热热身子。
别觉得吃肉是一件好事,这东西为了形式上符合周礼,就连盐都没沾,就那么干吃。
毫无味道的肉块,难以下咽不说,还容易卡嗓子。
总之,这也是折磨的一环。
不过这个仪式的寓意,还是挺有意思的。
要表达的意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朕与士大夫共天下。
只要还有肉吃,那我就不会吝惜手中的食物,定会与大家一同分享。
说白了,就是收买人的手段。
在神圣的仪式中,这一手段会深入人心,让那些不明就里的人,对皇帝千恩万谢。
看!
其实朕与士大夫共天下,早在这句话出现之前,就已经用仪式表达出来了。
千百年来,所有的朝代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已经成了一个惯例了。
形成千百年的习惯,想要把它改掉,那谈何容易。
所以,那就只好继续维持下去咯。
整个仪式,整整持续了数个小时。
等太阳高挂晴空,这才算彻底结束。
在典仪的主持下,没资格进行朔望的官员,有序退场。
剩下的人留下来,还要进行一次简单地朔望。
在寒风中凌乱的大臣们,终于不用再跪坐在露天广场上。
总算是可以离开这地方,把朝会的地点改到温暖的大兴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