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县城怎么可能让黄如发请客,先是黄如发领孙谨言出去准备找馆子。
结果孙谨言让他坐自己的车再去慢慢找馆子。
上了车自然就只能由孙谨言做主了,车开到哪便是去哪儿,于是最后变得孙谨言选馆子,买单不用说也必是他。
县城本就是孙谨言的地盘,他说什么都要让他做东,于是黄如发也不好再争,只能说下回来洋厝只管去找他。
两人在酒桌上,一见如故,几杯烫酒下肚打开肚皮吃起来,心也跟着敞亮起来,几寻酒下来,感情随着滚烫灼烧的酒一起升温,瞬间称兄道弟起来。恨不得拜把子。
孙谨言比黄如发小几岁,所以自然喊他发哥,黄如发喊他言弟。
在医院的三个母女仍然是紧守着严清不敢走远。
尤其是周大姑,她生怕丈夫万一清醒过来看不到自己似的。
于是她就这样寸步不离,攥着丈夫的手,久久不放。
好一会儿周大姑才撇过头对着二丫说:“今日打点住院七七八八的全倚仗黄支书,要不是他垫付了医药费和办理住院手续,你爹恐怕就一命呜呼了,咱家欠他一个大人情,回头我写张欠条,你交给他,钱我们得还的,这人情恐怕一辈子都还不清。”二丫点了点头。
经过这次突发事件二丫对黄如发大有改观。这男人骨子里还是血性爷们的。以后不叫他娘娘腔了。
人大概只有在生死离别和大难当前才能看清谁是真心待自己的。魑魅魍魉自然也就不攻自破,逃之夭夭。
留在身边并且出手相助才是值得交的朋友。经过这次事件,二丫对黄如发心生好感。
周大姑这会儿心思全在丈夫的身上,待到麻药全退了他才缓缓苏醒过来。
她在医院忙前忙后,等丈夫状态好的差不多了,她才想起两个女儿的终生大事。
周大姑对二狗子本就不甚满意,这次又经过老头子的事情,他也并没有出现,而这个孙谨言就像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一百个满意,越看越顺眼。
她问丫蛋很多孙谨言的问题,结果女儿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一问三不知,也只盘问到他的姓名和年纪以及在学校的职务。其他一概不知。
只得让女儿答谢人家。多了解他家情况,说这人看着不错,和咱们家非亲非故,帮了不少忙。
丫蛋自然明白她娘打的算盘,忙跺脚,叫周大姑别瞎想。
黄如发不必多说,周大姑自然是满意的。
她也是明眼人,知道他对二丫上心得很,就是二丫这丫头不知道对人家有没有意思。
这丫头犟得很,回头等老头子出院,到家了,再细细盘问她。看她是否对他有些许好感。
二丫年纪不小,当是婚配年龄了,是该给她寻个好人家嫁过去。
由于严清做的是大型手术,所以医生要求住院至少十天,好观察有没有手术后遗症等不良情况。
期间孙谨言跑上跑下的,时常过来送吃的,送被褥,还有躺椅。他交代家里的下人安排了两间客房,让三个母女住他家,她们三人轮流去医院照料严清。
黄如发因为要忙着村里大小事宜,所以只能三天两头来看望老人家一次。说是来看严清,可是他的眸子里全是二丫。一来二去自然就和二丫增进了不少感情。
转眼到了出院的日子,母女三人收拾了一堆杂物,分别打包到红蓝编织袋里,孙谨言和黄如发拎着编织袋一一放在车上的后备箱里。
她们都坐上了孙谨言的车。黄如发一人开着村里的拖拉机。一同向洋厝驶去。
洋厝人活了大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未见过这绿色的大吉普车。
车子驶进村子,一群小孩和老人就簇拥着,去看去摸起来。
村里的老妪妇人都嘟哝着,说周大姑好福气,女儿们个个像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好日子要来咯!
这一天是1966年阳历12月7日,洋厝的天蔚蓝,晴空万里。
南方的乡下冬季吹着刺骨的北风。人们说话打着哈气,有些搓着手,有些把两手交叉的放在衣袖里,佝偻着背,晒着日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
改革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土地的变化就是由之前集体经济转向农民土地承包制,包产到户,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稻谷产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前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徒步。现在慢慢的各大品牌的自行车越来越多,有些人还买了摩托车,三轮车,缩短了地域与地域之间的距离。
消息更加灵通。以前通讯靠的是书信往来,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慢的有了固定电话。消息只要几分钟就可以从BJ传入进来。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候衣服都是家里人给做的。
一件衣服穿好几年。改革的春风吹向全国各地,于是年轻人和胆大的壮年都争着往外面的世界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也是人类进步必经之路。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人涌向大城市去下海经商闯荡。是狗熊还是英雄也就看这几年的拼杀了。
洋厝坐落在山顶,房屋依山傍水,四处环山。交通闭塞,消息自然也就不灵通。所以改革的春风吹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慢慢吹进这座村庄。
村民们听到如此振奋的消息,瞬间激起千层浪,人们争相生活。努力把家里的灶台的火烧得更旺,烟囱的屁股吹出的烟更浓,让日头晒着自家的被褥更有日子的味道。让日子过得更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