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的路由你去踩,
沉重的心谁来抚慰?
脚步已是很轻很轻,
任由耳边风儿吹过。
谈不上是伤心难过,
往后的路我还要走。
望你一眼已经足够,
没有太多太多奢想。
随心的漂泊去漫步,
不见一点希望的影。
难过总是不可避免,
伤心都是因你造就!
希望把这一切忘记,
希望不会留下痕迹。
希望在漆黑的夜里,
希望在万分绝望中。
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我已走到绝崖之颠,
我已泊在云海之滨,
我心已成燃焦灰烬!
望前方,
渺然无际,
心如箭。
希望仅存一线,
忧伤如此,
谁能见?
天再高,
海再阔,
路途再远也不难。
只是心难了,
情难断,
敢问今生能否天天见?
以上是我遭遇一次次婚恋失败后写下的一段心路历程。
事业稍有起色的我,在爱情方面却是一片空白。
所以,一有空闲我就把孤独发泄在文字里。
开店之初,为了提高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和专业能力,除了大爷送我的一箱书刊,我自己也定了几分报刊脑补。
在槐玉大药房的北邻有家无名小吃,南邻是房东家的出国劳务公司,再往南有个富尔公司。
富尔公司的员工非常多,也是我们药房的主要客源之一。
“买瓶维生素C和维生素B2,可能是吃火锅吃的上火,起口腔溃疡了,这个药很便宜,还挺管用”
来买药的人正是杨会计,他为人热情、正派,与他同行的,还有富尔的业务经理的老总,他们几个刚从无名小吃吃饭回来。
这无名小吃,虽然名字叫无名,但在镇上却是非常有名的老字号。
经过几次来买药相熟之后,杨会计便经常在饭后来药房小憩,或是看会报纸。
在告别了四处打工的生活之后,经营药店让我有了更充裕的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
因为一开始不会用电脑,杨会计便不厌其烦地教我电脑的使用和用word编辑文稿。
又因为刚买来电脑还没连宽带,有时候我会把写好的稿子发给杨会计,让他帮我发出去。
投递员老王,四十多岁的年纪。
与他的年龄不符的是,头发几近花白,黑发很少了。
可他从来不染发,瘦小的身躯显得比较干练,黝黑的脸膛配上洁白的牙齿,更显敦厚和朴实。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有一手漂亮的好字。
那是在一次送报的时候,他随手拿出了一张空白的报纸在上面划拉了几下,一首漂亮的伟人诗词《长征》出来了。
打那以后,我就对他特别的尊敬。
但不同的是,很多人见他来了,老远就用异样的眼神瞟他,用毫不掩饰的鄙夷的口气说:
“干这个人家给你多少钱啊?”
那意思好像是说:“看你这把子年纪,都老白了头了还干这个。”
这个时候老王总是回答:“工资涨了,一千多块钱,过几年退休了生活也能有个依靠。”
“槐玉,来稿费了!500多呢~!”投递员老王还没进门就高兴地咋呼。
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中国医药报的,这是我的第一笔稿费。
因为在投稿的时候留的地址不详细,在见报了几篇文章之后,一开始并没有收到稿费。
于是我就问了一下支主编,没想到他一下把前几回的也补上了。
那时候稿费虽然不多,头条大概一两百,小豆腐块文也就几十块。
但这却让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毕竟,这可比在药厂和建筑队时挣的钱不一样。
每次给我送来报社的汇款单,老王不忘了鼓励我几句,夸我是咱们镇争稿费最多的。
一边整理报刊,他一边讲着自己的故事。
原来,这老王家境十分清贫,开始家里没有钱供他读书,所以很早就下学去做小生意。
再后来,邮政局招工才干了这个相对稳定的差事,而且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也怨不得他老抱怨说干俗烦了。
或许是家庭的原因,据说老王很大了才结婚,媳妇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再婚。
但他从来没有向我提起这事,只是说起来的时候,盼着我结婚的时候喝我的喜酒。
老王一提起他过去的不如意来,总是重复着那句口头禅:“什么也别怨,怨就怨自己。”
虽然那是在极力的开导自己,但这样的态度是积极的。
老王媳妇在农村,家里有地,他经常提起他家后面的果园、菜园。
说等退休有时间了,除了练练书法,也学着写点东西,顺便料理着果园。
——看得出来,他对退休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自从跟杨会计学会了使用wrod文档编辑文件,我在报刊发文的数量大增,多的时候一天会收到好几笔稿费。
在第十九届全国图书博览会期间,我的一篇《爱书人的烦恼》先是在齐鲁晚报发表,署名为“醒睡子”。
因为在文中介绍了一本由潘兆仲先生写的《名人中药故事荟萃》。
文章见报后,书的作者潘兆仲先生找到了报社。
然后再辗转通过报社编辑与我取得联系,并通过邮寄的方式赠送了我几本他的新书和两幅画。
后来,我还有幸与潘先生见了一面,见面的地点就在我的槐玉大药房里。
还记得当时店里有顾客正在买药,因为这之前没打电话联系。
潘先生的突然到来,一开始让我误以为是来了买药的顾客。
还是先生先做了自我介绍,说是恰巧路过这里,就过来看看。
那个时候的我还是单身,药店的店面也非常小,药柜也是大爷单位替换下来的老古董。
有时候一天来忙得口干舌燥,也卖不了多少钱,所以我也无以回赠。
现在想来,仍然心生歉意。
那篇《爱书人的烦恼》在见报不久后,又被评为那次有奖征文的优秀奖。
也许是因为得的是小奖,获奖名单公布很长时间以后才知道自己得了个奖。
后来询问征文组织方得知,由于时间太长了,证书已经弄丢了。
以下是2009年写的《爱书人的烦恼》原文
常言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时苏秦从学鬼谷子,开始时因学业不精,游说各国未能成功,弄得衣衫褴褛而不得已回家后,遭到家人万般耻笑,后发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终于“挂六国相印,衣锦回乡”,读书的好处不言自喻。
我小的时候,因为家贫,常常饿肚子和遭人白眼,最渴望的就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出类拔萃,但终究是“有那个心志,没那个天份”,于是一有不得意的时候,便往书屋里钻,借此解愁消闷。
从药伊始,伯父不仅为我找来了一些药学书籍,还给了我一本《名人中药故事荟萃》,细细读来,让我受益非浅。
书是临沂的潘兆仲先生写的,从民间的传说到古代的皇帝,从古代的中国到古代的欧洲,从封建社会到民国直到解放后,书中所搜罗的故事可谓包罗万象,这其中许多与中药有关的名人故事,不仅读了让人陶冶性情,汲取一些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浮躁的心态变得深沉,还能学到一些很实用的中医药秘方和常识,及一些养生、健身、强体的秘诀。又因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很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除了这些,我对本书中一些中药别名的由来也很感兴趣,通过读这些故事,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一些中药的性能及用途,我因此也喜欢起一些中药别名,作为自己的笔名或网名。可惜的是,本书几经传阅,已经破旧不堪,以至到最后连封面也折掉了,我只好把它小心地用胶带粘起来。最后传至一位朋友手里,见好长时间了也没有送还的意思,但因为感情交好,自己开不了要回的口,既然都是爱书之人,我只好以书为喻,把我的第二本藏书——《道德经》拿出来相赠说:“这一本更好,您拿着看看吧。”口头上说得很大方,但心里头还是想,我那本书您都看了这么长时间了,也该送还了吧?朋友若无其事地说:“那本书还没给你拿来,这本我拿去看完了和那本一块送来。”我心里一阵高兴,嗯,总算他还没忘记了。
又是很长时间过去了,而且几次见面,书的事,朋友只字未提。我的心里又难受了,莫不是他把书弄丢了?于是,我狠心拿出了我的第三本藏书——《鬼谷子》,因先前知道传说中的鬼谷先生为战国时张仪、苏秦、孙斌、庞涓等风云人物的老师,所以特别崇拜,后在书店买了一本,谁知朋友又毫不客气地给拿了去!
吴越战争时期,传说越王勾践按照《周易》的原则行事,才得以在危难关头化险为夷,最终反败为胜。我忍不住又买了一本《周易全书》。书还没开始看,恰巧朋友又来了,我拿着书向他炫耀说:“你看,这是我才买的。”,我以为才买的书他是不忍心给借走的。朋友接在手里边看边称赞说:“好书!好书!”,说着就把书往自己的包里一放,转身走了。嗨,你说把我急得,本来让他看书的目的是想让他还书,哈哈,这下可好了,连刚买来还没看的也拿去了,看来,这书非得我开口要不行了。
当然,以上所说并非旨在挖苦朋友,本文只是借喻爱书人的心急之情而已。人在读书中受益,在赠书时结交朋友,这才是爱书人莫大的喜事。只有爱书的人在得不到他想要的书时,才是为人最大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