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聽歌學中文

喜歡聽歌嗎?有想過聽歌學中文嗎?當你喜歡一首歌,有想過為甚麼喜歡它?你可能會“回敬”我一句:“喜歡就是喜歡,沒有原因。”我卻覺得也許“有跡可尋”。

“柳”的文化語碼—別離的象徵

在“分手歌”中,便常有“柳”的出現—“分手偏偏折枝柳”(《再見楊柳》,林子祥作詞) , “離心牽柳絮,別淚灑花前”(《再折長亭柳》,吳一嘯作曲)。你看,“柳”是種令人聯想起分離的植物,可算作是種文化語碼呢。在中國文化中,“柳”便含有“離別”的語言“密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小雅.采薇》),早在先秦時代,“柳”便是別離的象徵。當你聽到“楊柳”,想到分離,共鳴感便自然產生。

同樣,當你聽到有關“梅花”的歌—“雪入梅林梅傲雪”(《詠梅》,鄭國江作詞),你會想起寒冬凜冽時,“梅”的冰雪貞心;“梅”也是“堅忍自強”的文化語碼。

感人比喻,掀動受眾共鳴

除了“文化語碼”外,歌曲中也有不少優秀的比喻。我很喜歡《摘星》中將“後悔”比喻為一間旅店—“店中只有漆黑,找不到光輝明天”(林振強作詞)。還有,《真的愛你》中,以母親的手借代為母親的慈愛—“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小美作詞)。這些歌詞都運用了令人感動的比喻、借代,掀動受眾的感覺,引發共鳴。

學習語文和修辭,不一定要做作業;聽歌學中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下次當你細聽、享受歌曲時,不妨想想為甚麼這首歌會觸動你的感情。是“文化語碼”的效應?是比喻、借代、白描帶出的共鳴效果?靈活學習,寓學習於娛樂,不是較為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