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金融衍生工具所引发的“革命”,给金融学带来了新的理论“增长点”。而在此以前,金融学只能对宏观经济学有所贡献,微观经济学领域则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的天下,金融学家能够做的只是用已有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分析具体的金融问题。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变化,金融学已经渗入微观经济学,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本节首先介绍金融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联系,然后介绍二者之间的差异。

一、金融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经济学和金融学虽然是两个差别很大的学科,但二者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密切。

(一)学科特征的紧密性

不难发现,在金融学的萌芽阶段,人们就开始从最抽象、最思辨的层面讨论货币的本质: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分析储蓄、借贷和利息的成因;从最具体、最实际的角度研究货币铸造、资金运动及个人理财的方式。直到今天,这些不断发展的内容仍然是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的抽象与思辨的成果不仅成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基础,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也成为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因此,如果一定要把金融学划入某一类别,可以说金融学是一种具有浓烈理论经济学色彩的应用经济学,或者也可以说是具有很强实践色彩的理论经济学。

金融学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既属于宏观经济学,又属于微观经济学。对于前者,相信每个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会在这个方面达成共识。假如我们去掉有关金融的部分,教授宏观经济学的任课教师们将轻松不少。后者则是最近几十年来金融经济学发展的一个结果。在金融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以前,经济学家所要做的只是把微观经济学的某些方法和结论直接用来分析金融问题,金融不过是微观经济分析的一种环境,或者说是它的研究对象。而在金融学成型之后,金融理论已经日益成为微观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诺贝尔经济学奖多次颁发给在金融研究中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便是明证。

(二)金融学和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的深刻联系

与古典经济学实物分析法相伴随的是所谓“两分法”(bipartition)和“货币面纱论”(veil-of-money concept)。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便利交换的工具,是一种与实际经济过程并无内在联系的因素。他们强调货币的中性特质,即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并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并将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形成了古典学派传统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论。

根据两分法,他们论证出个别商品的价格决定于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即决定于经济的实物方面,而一般物价水平和货币的购买力则决定于货币的数量及货币流通速度,即决定于经济的货币方面,两者并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货币只不过是覆盖于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对经济并不发生实际影响。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但是,即使是在实物分析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经济学也并没有完全抛开货币金融因素,经济学家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考虑货币金融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物分析的纯粹性被不断地削弱,金融因素不停地“侵蚀”着经济学。19世纪末期,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Knut Wicksell)首先与“货币面纱论”决裂。他关于自然利率、货币利率和累积过程的论述启发了整整一代经济学家,他可以算是将货币因素融入理论经济学的首创者。

魏克赛尔首先创立了货币经济理论,而真正使这类理论深入人心的却是凯恩斯。正如前面所述,1936年《通论》的出版不仅是理论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且在货币金融学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凯恩斯以后,又由于希克斯(John Richard Hicks)、汉森(Lars Peter Hansen)等当代经济学家的努力,货币理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西方的货币理论都是经济的货币理论,而经济理论也都是货币的经济理论,两者已融为一体了。同时,随着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它们所创造的“存款负债”逐渐被视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商业银行的运行也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了进入传统经济学的主流体系,金融理论家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在这期间,由金融学者所贡献的“金融深化论”“金融增长模型”“金融传导机制”等大量概念和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期,在今后一段时期中,金融经济学家所要做的是建立一套可以和货币分析相媲美的、正式化的分析框架,并逐渐用它来取代狭义的货币分析法。

二、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从广义上来说,经济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财政、税收、国际金融、保险等相关内容;金融学侧重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包括货币流通、存贷款问题、金银与外汇买卖、证券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衍生品等问题。

(一)研究层面的差异

经济学研究层面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而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是资金流向、流通及货币信用。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都要比经济学实用得多,尤其是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关注和指导作用更为强大。许多人认为金融就是资金融通,其实这只是最初的含义。资本风险配置才是现代金融核心,它在时间上尽可能地把风险避免或向后移,银行的风险配置方式就是这样,在空间上要求尽可能把风险分配到对冲资产组合中去。

另外,金融学是研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决策,这和需要利用确定性条件做前提的科学学科有着天壤之别,所以高深的数学和物理方法在金融学中的作用相对于经济学来讲是较小的。

(二)分析方法的差异

由于金融学和经济学之间所研究的层面、对象是不同的,因此这也决定了两者之间对于各自领域内的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是不同的。可以说,尽管金融学和经济学都是在效用最大化和均衡价格体系这一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但二者的分析方法存在截然不同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差异就在于供求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 of demand and supply)和无套利分析(no-arbitrage analysis)的区别。

1. 经济学的供给和需求分析法

经济学的根本分析方法是供给和需求分析。供给和需求及其相应的均衡概念一直都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无论是什么市场,无论信息结构有多么复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模型都是在供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从需求方来说,需求曲线是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目标和收入约束条件下形成的,其位置实际上是由外部力量如消费者偏好来决定的;而供给曲线则是以供给方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一定的技术约束和市场约束下形成的。两条曲线的交点即为均衡产量,相应也形成了最优的均衡价格。

显然,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是推导出了一个数量—价格机制,价格必须在均衡点上,否则市场供求力量就会发生作用,所有的经济学模型最终几乎都是以获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场出清的价格结束。同样的,在宏观经济学中,也能找到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从IS曲线、LM曲线、总供求曲线乃至货币经济学中的利率决定理论等,无一不隐现着供求分析的影子。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那个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的著名的经济学笑话:只要学会了“供给”和“需求”两个词,一只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

2. 金融学的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

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和无套利分析。供求分析在经济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显然是与其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息息相关的。在微观经济学中,竞争环境下的普通供求曲线是在其他价格都保持不变的传统假设下进行的,商品之间由于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而使得价格弹性处于正常的范围内,这使得供求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均衡交点,供求分析得以顺利进行。而在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机制的特殊性使得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得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了和经济学的供求分析法不同的特点。

在众多的金融学理论模型中,主要包括两种分析方法:其一是均衡分析方法,如典型的CAPM模型等;其二则是无套利分析方法,其经典运用包括APT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

(1)金融学均衡分析法

金融学均衡分析法与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相当类似。第一,均衡分析法的整体研究思路是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即主要为收入预算约束下获得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在这里价格是最终的输出变量,这和经济学中消费者理论的演绎过程相当类似。第二,它们都属于均衡分析方法,更进一步说它们都属于绝对定价法:它们的核心都在于理解和度量那些导致金融资产商品价格变化的各种经济因素,用于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第三,金融学均衡分析和经济学供求分析的理论演绎过程都比较侧重于问题的纯理性描述,往往形成一个理想状态下的均衡价格。其缺陷在于,常常和市场相去甚远而难以实际运用,但在描述资产价格形成和变化的整体影响因素方面却往往具有更大的一般性,因此,常被看作一个分析资产定价问题的理论框架。

(2)无套利分析法

数量—价格机制和供求分析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研究者们必然不断寻求其他方法,与供求均衡分析方法迥异的无套利分析方法应运而生。无套利分析法的基本思路其实非常简单,研究者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当市场中其他资产价格给定的时候,某种同质资产的价格应该是多少,才使得市场中不存在套利的机会?很明显,无套利分析法的诸多方面都是与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点吻合的:既然数量—价格机制不存在,无法从均衡数量推导出最优价格参数,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不再考虑价格运动后面的数量变化,而是将市场价格作为输入变量。既然金融产品之间具有高度的可替代性,投资者随时可以在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切换,他们关心的只是各种金融产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无套利分析方法就以“相对定价”为核心寻求各种近似替代品价格之间的合理联系。

无套利分析在资本定价理论上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罗斯的APT定价理论;而在衍生产品定价中则以布莱克和斯科尔斯著名的适用于一般衍生证券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微分方程为代表。

3. 均衡分析法与无套利分析法的差异

由上可知,金融学中的均衡分析方法与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有相似之处但也不完全相同,而无套利分析法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那么,在金融学研究中,这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如何呢?

首先,均衡分析法属于“绝对定价法”,而无套利分析法属于“相对分析法”。

其次,从市场状态来看,无套利的存在是均衡状态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均衡的时候必然是无套利的,但是,无套利并非是均衡的充分条件,即无套利只是局部均衡,并不是一定意味着一般均衡,因此从这一点来看,相较于均衡分析,无套利分析具有更大的一般性。

最后,与均衡分析相比,无套利分析是金融学研究中更具有标志性的基本方法,也是金融学实际运用中采取的主要办法。除了无套利分析法与经济分析法差异比较明显,因而更大地体现了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之外,更主要是由金融市场所产生的相关金融数据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在金融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接近市场真实情况的海量的日数据乃至日内数据,金融数据的这些质量和数量特征导致了金融研究者能够得到比经济学研究者更高的“回报”:我们可以从数据研究中得到更符合市场的可运用的结论。这必然使得那些阐述式的经济模型(如均衡分析方法)要相对弱于与实际数据相联系的经济模型(如无套利模型)。由于无套利分析的结果更贴近市场和真实世界,极大地展现了金融学的实用性,从而在运用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三)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其他差异

金融学和经济学还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其他一些不算非常显著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还是和金融学的特定研究对象的性质息息相关的。

差异之一是,金融学较多地使用连续时间分析而经济学则较多使用离散分析,主要是因为金融学是关于跨期和不确定的学科。

差异之二是,尽管现代经济学正在向设计不确定性和动态过程的研究方向努力,但其基础部分仍然主要以静态分析为主,而不确定性和跨期动态则可以被认为是金融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到这样的结论:由于研究对象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特征的学科。实际上,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那些涉及时间和不确定性、研究对象具有与金融学类似性质的领域中,如货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很多以前使用非金融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现在都被看成是金融问题。而且毋庸置疑的是,经过这一变化,分析的水平大大提高了。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真的只把金融学看作经济学中专门研究金融领域的一门科学是不符合现实的,两者的研究层面和角度首先就是不同的。在西方很多高校里,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等课程早已规划为经济学的范畴内,金融学的教学主要是侧重于微观方面:金融市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研究的对象、角度以及层次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之间研究分析方法之间的不同。同时,研究分析方法的不同也会进一步回馈到两个学科之间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