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释义

岑夫子,丹丘生:岑夫子是李白诗集中提到过的岑勋,丹丘生是诗集中多次提到的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有学者考证过元丹丘,认为元丹丘是李白很早就结识的一位道隐者,也是李白的挚友。

陈王昔时宴平乐:陈王指的是三国时期的曹植。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五花马:毛色为五花纹的良马。杜甫《高都护骢马行》:“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千金裘:《史记》记载战国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这里指名贵的裘皮。

赏析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作于天宝十一年(752),李白被“放还”长安后与好友在嵩山登高宴饮所作;另一种是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李白春季游于太行山,之后在洛阳与元丹丘同游,认识了岑勋,不久后三人便同游嵩山,写了这篇诗作。无论是哪种说法,李白都是仕途不得志,满怀郁郁之情。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组排比句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黄河滔滔奔流,一去不复返,人生却短促,青丝不过一日而转白发,以黄河的永恒来反衬出生命的渺小短暂。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及时“尽欢”,不要辜负明月和美酒。即使千金散尽,但只要自己有才华,都能失而复得,这是诗人对自己乐观的鼓励。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好友的酒也不能停下,如此豪迈痛快的宴席,呼应了“人生得意须尽欢”。酒过半酣,诗人又对好友再次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对诗人来说并不重要,他只愿意长醉不醒。自古以来的贤人都是寂寞的,只有饮酒者能名留青史,比如陈王曹植,斗酒十千,肆意畅饮。宴席的主人不必忧心酒钱,只需要提供源源不断的酒就可以了,即便是把名贵的马和裘皮都用来换酒,也要和友人一醉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