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的自行车,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自行车从未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如今,随着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自行车仍然是人们闲暇锻炼的首选。
回望我前半生的时光,自行车如影随形伴我走过难忘的岁月。七十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上下班自然是徒步往返十多公里的路程,耗时三个多钟头。风雨无阻,天天如此。好在日后托熟人、凭票证掏一百四五十元购得一款上海产“永久牌”自行车,方便了出行,也节省下时间。满心欢喜,惜车爱车,便用上蜡纸和胶带将车梁加上保护层,看上去虽有些许画蛇添足之嫌,却显现出主人对它的钟情、怜爱之意。不光如此,
如若行进途中偶遇雨天,道路泥泞,便果断的不惜气力将它扛在肩上,生怕委曲了它。回到家中,总忘不了洗洗擦擦,关爱得“无微不至”。昔日的举动,现在说来,有点可笑,但在那时心情爽朗,乐意使然。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中国家庭里的“三大件”之一。能骑上一辆自行车,简直倍有“面儿”。
前几年,也就是在我65岁生日那天,女儿专门为我选择了一款山地自行车,一瞬间,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作为昂贵的舶来品,虽然民国时期在京城的街头有过出现,但一般只有殷实的大户人家才能拥有。而时下更加先进的山地车,看好就买,无所顾忌的态势,令人欣慰和自豪。
就在当天,我心血来潮,骑上山地车绕着公园的环形大道,以最快的速度放飞心情。与同事擦肩而过也未来得及打个招呼,忽得一声就过去了,“哎!老兄”的叫喊声在身后响起。待我一圈过来的时候,停了下来,一声“对不起!老弟。”我俩交谈起来。
“老兄骑上新车兜风,差点不认人啦!”这位好友不客气的说。
“那会。听到老弟的声音,已是十几米的距离。这不,几分钟就过来了。”我解释道。
“刚买的,挺好!这把年纪悠着点骑。老兄刚才那驾势,年青人也不过如此,真精神!”
“人逢喜事精神爽。生日礼物,闺女要买。买就买罢,山地车装备正合我意。”
要说我们这代人一路走来,经历蛮丰富的。单说出行工具,是时代的产物。刚时兴自行
车那会,手头紧且物资匮乏,好不容易买了辆车,惜爱得出格;摩托车的出现,咱也沒落伍,一辆弯梁轻型车,骑上就是十多年;各式花样电动车的上市,成为人们短途出行的最爱,几乎是一人一辆;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省了自己的劳心费力,坐享其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共享单车成为都市人群的“新时尚”。五颜六色的自行车既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也提供了一种更加“环保低碳”和健康的出行选择。
梦想成真的现实,彰显出时代的伟大,党的英明,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科技的创新。朝着第二个百年新征程进发,必将再创新辉煌,再续新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