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巅峰对决

“总冠军的奖杯就放在那,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它究竟属于谁,就看这最后一博”。主持人董卿的话激荡心扉,攻、守擂选手磨拳擦掌,一显身手。

你看总决赛场上,主持人读题时,攻擂者,陈更聚精会神的专注情,略加思索的瞬间意,成竹在胸的自信,闪速麻利的抢答,旁若无人的霸气,挥洒得淋漓尽致。守擂者,孙晓婧不甘示弱,但却不时瞪眼拱手点头的情态,显得无可奈何且不那么自然。不禁使人联想到第九场,尽管是它守擂成功,开场的话,坦露出真情:我是看着陈更姐姐长大的,与她并肩作战,手心都渗出汗来。

场上一边倒的比赛,点评嘉宾,自有见地。

王立群:不可思议。

康震:(作画的同时,不忘提醒选手)不要急躁,慢慢看。

蒙曼:这个姑娘的表现有点骄傲,有点伶俐得太伶俐了,该赢的地方会输,为她感到惋惜。

郦波、杨雨不由得自主微笑,二位眼神的交流

好似在说:这分明是表演赛。

董卿场上,面对陈更先人一步的表现,不时打断她流畅语速的读题,她抬头静听答案的对错,调整状态继续尚未读完的题。只见她读题时的神情流露,肢体语言的诉说,无不围绕这位姑娘在转。

随着最后一题的完满抢答,冠军产生。当点评嘉宾王立群把奖杯递到陈更之手,《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落下惟幕。

人生美在诗意,诗意美在四季。

2《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花絮

总决赛第一轮个人追逐赛,四场擂主河南的邓雅文,惜败第一个离场,她说:虽觉得可惜,但很满足。

这样百人团中成绩突出的河南平顶山警官胡艳琴入围第二轮攻擂资格赛。

攻擂资格赛,规则残酷,失误即被淘汰。

离场的靳舒馨说:在这密集的学习是最大的收获,名次显得不那么重要。

蒙曼嘉宾说:能走到这,都是英雄。

董卿问:在百人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靳舒馨不加思索出口回答:马浩然。他有鲜活的灵魂。

董卿接着说:听说他歌也唱得好。(此时,镜头切换到百人团)浩然你好,先作个自我介绍罢。(介绍完)康震说:小伙子话说得不错。

董卿又说:请你用首歌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于是一首《鸿雁》唱响全场。他那宽厚的音域,声情并茂的演唱,引得场上嘉宾王立群、康震侧耳倾听,时而会心微笑,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透露出赞许有嘉。

台上的靳舒馨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潸然泪下。她借用一句歌词,“鸿雁北归还,带着我的思念”。接着又说道:若思念,望北斗。(她是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师)一语双关,耐人寻味,给大家平添了信心和力量,置身其中,享受过程,输赢有那么重要吗?

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备忘录

诗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百人团中有位妈妈很让人感动。她只是一位超市店长,但是她在废弃的超市购物清单背面为儿子抄诗。坚持抄了84本,每本10页,合计840首诗,而且都教会了儿子。主持人让她随便翻一页,试着让她身边的儿子背诵一下,她儿子竟然也非常流到的背下来了。

主持人董卿也不无动情地说:这是一位有远见的妈妈。

这个世界上,富有爱心的妈妈很多,但富有远见的妈妈并不多。什么是远见?站得高,看得远,懂战略。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知道能长久陪伴孩子的是什么,知道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命运的是什么。

诗词陪伴异国岁月

王安周(女)目前就读于牛津大学,在国外已经生活了六年,因诗词的召唤重返家园,诗词是家人之间温暖的纽带。

父母非常热爱传统文化,父亲会经常阅读一些古文书籍,家庭的熏陶使她从小就开始背诗词。在异国他乡孤身一人的日子里,父母用心的以诗词给予她慰籍,诗词将她与家人紧密相连。

父母为了让安周在异国安心,每周都会整理一些历史故事和诗文发给她,让她在外国也可以用业余时间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之周一次信件往来,空闲生活也变得充实,内心也越来越自信和骄傲。

她说:因为古诗对我来说,是从小的一个爱好,我15岁的时候就在国外开始学习了,会面对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包括学术上的压力,诗词给了我很大鼓励。然后,使我保持和文化的一种连接,是对我很重要的一种东西。随着离祖国越远,你越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那种语言的美。所以,自己的祖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

诗词陪伴他地摊修车

百人团,王海军,65岁,内蒙TPSQ农民,现在石家庄与女儿一块生活,为补贴家用,摆地摊修车。

在三年的时间里,写下一千多首诗,期间,盟发了创意,在修车的地方,挂上一块小黑板,每天换写一首自己的诗。为增进交流,承诺:若有人改诗,改一字送人一瓶啤酒。用他的话说:啤酒也买了,字也改了,诗也上去了。

百人团现场,他即兴赋诗一首。董卿开玩笑说:康老师为你改一个字,也送一瓶啤酒吗?他答到:那就多给点。董聊风趣的说:给一箱,还是送一扎?欢声笑语中,透出农民大爷的憨厚、朴实和长到老,学诗到老的情结。

他仅读过四年学,十四岁便开始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