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选择显智慧

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40岁后跨界走进这个“无人区”,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论文,获得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教书60余载,培养的近90名博士四代同堂。熬过了人工智能的冬天,培养了“清华代表队”,他就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89岁的张钹。

张钹培养的四代学生组成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支人工智能队伍——“清华代表队”队,其中一些人已成为国内大模型的中坚力量。经历人工智能40多年来的潮起潮落,张钹总是逆潮而动,做出与别人不同但正确的选择。

张钹的第一次选择发生在1978年。

清华大学进行部分院系调整,张钹所在的电子系(原自动控制系)改为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系中原来从事自动控制研究的老师面临两个选择:待在计算机系,或去新成立的自动化系。他选择了前者。

张钹回忆,“有人说,你把已有的知识都丢掉了,还剩什么?我说,还剩一个脑袋。”

张钹翻阅国外学术期刊,发现美国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系里都有一个方向:人工智能。“当时,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我们也不是十分清楚,但它对我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这个领域里充满了未知数。Al在国际上刚发展了约20年,很多原理都说不清楚,这恰恰是我的用武之地,如果问题都解决了,那还需要我干什么?”张钹说。

43岁的张钹决定从零开始,下定决心不仅要有勇气,还要有有強大的自信。

193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小学到中学的任何考试和竞赛成绩都是第一名。1953年,他以数理化三门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后转入自动控制系。数学是张钹最拿手的学科。

张钹在阅读大量人工智能文献后,他敏锐地发现,多数Al研究中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工具,“这意味着,很多还未解决的问题有机会用数学办法解决。”

1984年,张钹和当时在安徽大学任教的弟弟张铃。共同发表了中国Al领城的笫一篇论文,刊登在Al国际顶刊上。论文研究的是用数学理论解决机器人的运动规划问题,即机械臂抓取物品时,如何通过更好的线路规避周围的障碍物。

那是20世纪80年代,以符号主义为代表的第一代人工智能处于低潮。符号主义者认为,人工认知和思维的基夲单元是符号,计算机为了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需要事先把知识表示成符号,再通过推理等规则对符号进行操作,最后成为答案。“这是以知识驱动为核心”张钹说。

1980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首批出国访问学者之一,张钹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修。

张钹成为国际上第一批提出用数学模型解决Al问题的学者之一。

“研究工作相当于做解剖,解剖必须用快刀,先进的数学工具就是一把快刀。”张钹相信“只要数学工具能用上,(人工智能)研究就可以往前推。”

202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读大三的袁进辉,成绩年级第一,想申请清华直博,咨询老师建议他可以先从清华计算机系最有名的老师开始联系。

当时,张钹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唯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8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是Al里很小众的领域。

那时,张钹和张铃老师研究的小众方向中更小众的偏理论部分。在当时是相当少见的超前的。

在张钹的倡议下,201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袁进辉2003年起跟随张钹读博,不像有的导师会出于“更容易出成果”或“项目有需要”等原因给学生指定博士选题,张钹总是让学生自己找题,鼓励大家自主探索无人区。

张钹强调,学生一定要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现有成果。“中国培养的很多学生只知道标准答案。我常说,不怕馊主意,就怕没主意。”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说:“张钹自我要求极高,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快90岁每天还要看国外最新论文。他是我见过的学习能力最不可思议的人之一,最前沿的模型,玩得比我们还溜。”

很多学生认为张钹是天才。张钹说,先天的智商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但最终实际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努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