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乡村上的老房子,门对青竹的优雅环境如今看来,不可多得,尽管已有31年的历史。
90年代初,经过申请,不久,我们较快有了一块用于建房的地块。那块荒废了的斑竹林地,竹岔遍地,深坑不少。在地基的开挖过程中,帮忙的邻里壮劳力没少费劲。界内边角有深坑出现,便坚定要打地梁的计划,且地梁钢材的选择,认准了14圆筋拉网,业内人士说大材小用没必要,可自认为大则放心。好不容易盖座房,马虎不得。打地梁择日动工,两三天房子的布局间架初现端倪。接下来,米把深的土方填平工程,颇费工力。不惜动用机动车辆外买土方,分几次方得以完成。日后的墙砖购置紧随其后,1993年8月房子的主体工程竣工。
虽说是四间一层平房,却在大门墙体和院内墙面,破天荒的贴上了米黄色瓷砖,以及室内两间客厅地面以水磨石打造以及浴池的设置,在那个年头称得上时尚超前,再就是客厅副一间屋后取亮窗,西卧室向院方向延伸的这间耳房为储藏室,向上留有平台晒粮归仓入库口,几处细节设计与众有别。
建房的费用都来自我和妻子这些年省吃俭用挤下来的钱,半工薪族家庭大都不宽裕,钱当然不够用,好在同事的出手相助,你五百,他一千,“家庭赤字少说有几千元。”当乔迁新居宴请亲朋好友之际,真诚的谢意,引得宾客一片赞美声。
终于在自己的手上成就的不落俗套的单家独院,尽管与楼房不可同日而语,曾经的炎炎夏日,一家人晚上来到平台乘凉,却难以成眠的尴尬局面,每每忆及,回味的无奈时至今日有增无减,一句“不知咋熬过来了!”的问话,是对过往坚持与憧憬的最有力的回答。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未来有方向。
一次在与同学经理的闲聊中,得知此状况的领导,出口提及让用手边的废旧轻质保温砖用于屋顶隔热的主见,经实践,较理想的缓解了一层平房的缺陷,直到现在,平台上的轻质保温砖继续发挥着它的功效。风霜雨雪的侵蚀,形成了无缝隙的自然衔接,称得上是无奈之举的“杰作”,如今谈起,风轻云淡,不失风趣又妙不可言。
乡村上的老宅,几乎常年挂着门锁,显得冷清了许多,然而,门前的那片斑竹林依然隔路守望着,挺拔的翠竹含首倾向门庭,好似等着主人的归来,默默地坚守瞭望。每当清明时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节点,随着亲侄热妹的归来,走进院落,来到客厅,一股暖流充盈其间,家长里短诉说着对往事的回忆。最小的我,也已年逾古稀。理应主理祭祖事务,让哥姐们多多珍重。
平日里,悠闲的时间长了,时不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村走走。晴好天气,骑上电动车,十几分钟的路程,便到家中,习惯性地操起扫帚先清理院落,后打开水龙头,掂起拖把将室内收拾的一干二净,其间坐下小憩片刻,就有邻居走进来,互致问候,无话不说。偶尔,还会提及房屋转让事宜。不曾想,邻里出价不菲,自以为诱头大方有商榷余地,殊不知,夲人压根就没有这番心思,多谢他人好意,只能敬请包涵凉解了。
故乡与家有时候就是一个概念,两者无法分开。人到暮年,总会留恋故乡,思念乡里,家是心归的地方。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宅凝视着眼前的这片竹林,翠竹依然守望着老宅。大门两侧自己书写的春联清晰可见,年复一年。上联是:门对翠竹气象新,下联是:家居旺地四时春。横批:紫气东来。尤以门心的五言联道出了人生的真谛。上联是:健康如意春,下联是:平安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