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竹林情结

随着我的一篇散文首发省一级期刊,它为人生留下美好而又难以忘却的记忆。

这篇散文,脱稿于几年前陪读时光的五月,正值家乡斑竹笋勃发拔节期。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几乎一气呵成,完成了初稿。《岁月印记》一书开篇首当其冲,名正言顺。这是因为竹子是下水磨村这方地域的标识,更是我童年挥之不去的情结。

我对竹子的喜爱应追溯到五十年代。“村村门前水,家家屋后竹。”是那时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那个时期,母亲曾对我提起儿时奶水不足,辅以“蜂糕”喂养的往事,记忆犹新。多亏家境殷实的底子,竹子背到集镇卖了就是钱。可以说竹子给我的滋养,身体没受亏。小时候,放了学,时常会随父亲到竹园里玩,耳濡目染,日子久了,对竹子的感情与日俱增。直到上了高中,放学后仍会随父亲到竹园里干些小活,走进竹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休息的时候,父亲会手把手教在没纸笔的情况下,卖竹子称重量作记录的绝技,截取一段竹子,执刀为笔,在上面刮刻下重量规范的符号。父辈在竹园管理中的身影,一直留在我的内心深处,是那么的亲切和清晰。

父辈的年代,十多亩林田的家业,应该算是“小富”,他仍能当作穷日子过。他称得上是自然资源保护忠实践行者和守护神、竹林管理的行家里手,护园、浇园、修园、笼园以致于园内的垫高等诸多环节,在他的手上干得井然有序。每次砍筏竹子背到集镇上去卖,检选的是三年以上的老竹或差竹,为的是笼好园。园内垫高环节是竹林管理的重头戏,(选择不砍竹子或少砍竹子的地方,挖一个长方形深坑,将土复加在老埂上。留下的深坑为的是浇园蓄水慢渗之功效)复埂过后的竹林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昭示着来年幼笋生命力的勃发。临近每年的出笋时节,浇园是关键。他不分昼夜的守护在园林中,跟着水头察看,生怕有漏浇的缺憾。铲笋期,他又是分外的留意,凭着丰富的经验,一眼就能识别要铲的塌笋。不是内行人,宁愿一人操铲,绝不许新手代劳,以避免成笋的误判造成的损失。每当竹子成批砍伐时,又是护园的一大关口。此时的他,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夲领,尽可能少找短工帮忙。他当年对自然资源的守护在今天看来,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令人敬佩。

说来也巧,在我手上成就的乡村宅院门前,同样是一片竹林,是县林业局重点保护的林园,林中铺设下了管网,为适时浇灌提供了保障。浇园时刻,开启管网,细密的水柱瞬间形成雾状,笼罩着竹子的中下部,犹如雨下,滋润万物。面对这片竹林,家乡人多年不变的挚爱和呵护,饱尝着环境的眷顾和恩赐。

一晃离开老家近二十年,故乡已成为心中的念想,每逢竹笋上市季节,我都会想起门前那片竹林,人在其间,时刻被绿色所环绕,吸呐着自然的清香,感受着徐徐而来的凉爽,心情是那样的悠然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