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结缘

与省作家协会会员张璠先生相识,应该是在公园露天乒乓球场上。

打球间隙的稍事休息,我的网上《故乡的竹林》一文,通过手机向其“显摆”,却得到了不错的首恳,无需思量是真情还是奉承,仅就翻阅的神态便可觅得一斑。于是,抛砖引玉的奇效彰显。不多时日,《焦作文学》2004年第2期、《岁月印痕》新书(大众文艺出版社出品、博爱籍作家10人合集)呈现在我手上。心喜过望,应允读后如数奉还。一句“送绘您。”爽快大气之举让人始料不及。

回家,我连忙浏览一番,爱不释手。妻子喊话吃饭并未察觉,她来到书房,轻轻地说:“吃完饭再看行吗?”我瞄了她两眼,略有迟疑的“嗯”了声出来。坐在餐厅用餐之时,《焦作文学》目录,开篇小说”栏目,《田贵的婚事》——张璠字样历历在目,田贵的形象挥之不去,再婚又嫁的社会现象耐人寻味。“臆症啥?”妻子的问话让我回过神来。

放下碗,午休睡意了无踪影。《岁月印痕》捧读在手,第三位作家张璠的作品(以排顺序、59—84页)首选细品,感人至深,同时代人,怎不引人共鸣?从“村路”、“新居”、“父亲”、“澡友”、“悼万佰”到“闲谈玉枝”、“不系领带”、“吾名琐议”、“难忘XJ”、“给妻子的信”、“我的前半生”、“推着父亲上县城”、“度过大难的母亲”等13篇佳作,“一气呵成”,直喊过瘾。

“呼吁用文学语言写新闻,提倡消息散文化,通讯小说化,言论杂文化。”精辟入心,我信使然。

“中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收获的金秋季节。”给人以启示,不求“大器晚成”,只求生活充实。

一次偶然机会,也许是张璠先生到“博爱之书”阁呈送《岁月印痕》等书刊的当天,即2023年10月28日上午11时22分,有阁主微信留言于我:“期待您的散文集早日面世!”当即我回复:“多谢鼓励鞭策。”阁主又发来“心想事成”祝福表情包。

我心领神会,也许是张璠先生的信息披露,方有一唱一和的说辞,令人思索颇多。

日后不久,我的《岁月印记》成书时,还是在公园乒乓球活动场所,专为张璠先生特意呈上新书浏览,并提议我,不妨往《老年春秋》期刋投稿为盼。

紧随其后,我将《岁月印记》呈送“博爱之书”阁,并给予了分外关注。

而后,又是张璠先生以“读散文集《岁月印记》片言”坦露心声:“为那隽隽细语般语言和感人肺腑的亲情所吸引。”评语暖人心扉。

仍是张璠先生的热情推荐,《岁月印记》竞引来高人的目光,不曾有想。

随着《岁月印记》成书记及短视频的网群传送,4379人次的阅读量,时间之短(85分钟)影响力之响,不曾预见。

今日下午近四时,(1月11日)去往公园的途中,小区第二个左转岔路口,一声“继文兄”的招呼,我随及停车,面熟的黄主席不曾谋面,(只见过照片)竞能确认我正是我,眼力之高,令人欣喜。一番话语正中下怀,他间隙与人通话,末了,“您好好写写老许”熟悉声音的祝托,令一旁站立的我心知肚明,又有些许不知所措。我俩初次相见,氛围融洽,谈吐得体,或许这正是缘分。

结缘、识缘、惜缘,妙不可言!

如此这般,呈蒙诸位文友高看厚爱,不胜感激!

愿我们相伴同行,与这世界温暖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