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心中天地

镜头前的她留着齐耳短发,她大气沉稳,态度亲切,从容温和,播报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最大限度拉近观众的距离。正因为如此,她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国民大姐”,连续三届荣获播音主持最高荣誉“金话筒奖”,成为业内标杆性人物,她正是敬一丹。

敬一丹于1988年正式入驻央视,她先后主持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感动中国》、《时代楷模》等栏目深受观众喜爱。

她1955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洽尔滨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有台老式收音机,父母早晨都有听新闻的习惯。小时候的她在这样的氛围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练出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刚上小学一、二年级,她就成了朗诵课文的小能手,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和节奏感很好,常常会得到老师的表扬。

进入初中,敬一丹疯狂爱上了阅读,然而,那年代能读到的书少得可怜。学校旁边就是黑龙江省图书馆。每天路过,门上一把绣迹斑斑的大锁,挡住了它的模样,却又让人好奇:图书馆里什么样,有哪些书?说来也巧,图书馆找数名义工的偶然机遇,使得她平生第一次有幸迈进心之向往的地方。一进去,眼前的格局令她惊呆了好一会:从地面到屋顶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砰然心跳的加速伴着一阵子喜悦藏在心里。当时做义工有一项福利,那就是忙碌一天后,可以选择几夲书带回家阅读,前提是不能告诉任何人。

回到家里,翻开书本,她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再也舍不得离开。

1972年,她高中毕业,此时高考被取消,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响应号召来到黑龙江省通河县清河镇清河林场。开初的工作是修路,她和男知青一样搬石头、砍树、筑路基,晚饭吃着馍头喝着没有油的萝卜汤,大家有说有笑,非常开心。当时的林场还不通电,晚上照明就点柴油灯,敬一丹喜欢在灯下看书,做笔记。第二天她的鼻孔、眼窝全被熏黑了。

半年后林场成立了广播站,在大家的推选下,敬一丹成了林场的播音员。

这是敬一丹最喜欢的工作,两部高音喇叭,一台扩音器安装就位后,她当天就上岗工作。

敬一丹每天早晨给大家读新闻,播放样板戏,转播收音机里重要时事新闻。寂静的山林里一下子有了生机,能用声音介绍深山外的世界,用音乐缓解大家情绪,她觉得自己的每一天都非常有意义。

两年后,敬一丹从林场广播站被调到林业局广播站工作。她经常赶着马拉爬犁,到林场采访,第二天就要播出采访稿。小兴安岭的冬天奇冷无比,最低气温常零下三、四十度。从外面冒雪采访归来,稍稍暖和后,就在灯下写稿,一串串流畅的文字从笔尖流出是她最得意的时刻。

1976年是敬一丹人生的转折年。这年夏天,清河林业局争取到一个大学生名额,敬一丹有幸被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读书。

进入大学后,敬一丹感受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不少人是省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在发音基础、即兴口播方面有着扎实的基本功。

敬一丹谦虚上进,常常向同学中的“高人”请教,不耻下问,终有所获。第一次考试,“优秀”等级的给予,连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不过老师的一番点评让敬一丹受用一生:“虽然你的基础差了点,但你播音时懂得根据稿件内容调动感情,节奏感把控很好,这是非常难得的。”

三年后,敬一丹毕业被分配到黑龙省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播音员。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敬一丹除了在央视主持节目,还先后出版了《话筒前》、《一丹随笔》、《声音》、《我遇见你》等7夲文集,同样感动了众多读者。

2015年4月,60岁的敬一丹退休了。当收拾好个人物品,离开央视办公大楼的一瞬间,内心涌上复杂的思绪,感触颇多。当回望一眼办公室的窗户,敬一丹落下依依惜别的泪水。

忙碌了大半生,敬一丹真要休息的时候,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丈夫干着自己的事业,家里形单影只,寂寞得让人一时难以适应。于是,敬一丹一段时间里,随着高级私募经理的女儿,经常去各地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敬一丹夲就有一颗善良悲悯之心,经常自掏腰包为留守儿童送衣服、学习用品和玩具,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每当活动回来,脸上流露出的神情是那样的坦然、自信、自然。

两个月后,在丈夫的支持和陪伴下,敬一丹重返当年插队的清河镇林场,故地重游,收获多多。她用了大半年时间完成了书稿《我末代工农兵学员》。

2017年12月,央视推出大型家庭文化传承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相关领导考虑到敬一丹知性沉稳,阅历丰富,有着深厚的播音主持情怀,决定反聘她当主持人,节目一经推出,收视率直线上升,赢得了好评。

2022年11月,67岁的敬一丹与昔日的众多同事活跃在抖音平台,诉说人生经历与感悟与大众交流沟通,激励着正在登攀、奋斗的人们。这也许是敬一丹心之向往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