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大数据发展水平评估蓝皮书(2019)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
- 3326字
- 2025-02-17 23:05:03
二、主要进展
1.以“数字福建”战略决策为引领,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000年12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着眼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攻占信息化的战略制高点。以“数字福建”战略决策为引领,福建省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全方位布局大数据产业。2015年12月,印发《福建省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实施方案》,增强政府运用大数据能力,提高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2016年5月,相继印发《2016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和《福建省“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此后,密集出台进一步的细化措施。2016年6月,发布数字福建首批重点领域大数据和VR应用服务需求的通知,培育大数据和VR产业;印发《福建省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了2016—2020年福建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2016年7月,福建省审计厅印发《福建省审计厅数据分析团队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新模式,服务审计全覆盖。2016年10月,出台《福建省政务数据管理办法》,通过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统一标准、集中汇聚,提高数据应用、治理与开发效率。为深化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2019年1月,福建省出台《新时代“数字福建·宽带工程”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大数据产业重点园区出口带宽;3月,印发《2019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的通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2.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驱动,政企民生全面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在《缩小数字鸿沟,服务经济建设》中提到,“要以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化,抓好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集成和利用。”福建省从基础入手,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在政务运行、民生改善、企业信息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2018年5月,在全国建成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云平台并投入使用,对736家企业、984个点位实施在线监控,每天对20多万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实现自动预警、全天候监管。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已接入167个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87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点、21个核电厂周边监测点、998个污染源在线监测点等,实现了对大气、水、核与辐射环境、土壤的统一动态监控。平台汇集数据117类80多亿条,日容量增长约1TB,同时整合汇聚40多个信息化系统,其中包含工商、水利、公安、交通等21个部门41类数据。2018年,全省上报有效完整的环保网格监管事件达65827件,执行任务40270件,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309起,处罚案件4465起,处罚金额2.86亿元,推动危险废物削减4.2万吨。税务应用方面,福建省成立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局,运用大数据理念,探索构建科学成熟可靠的税收经济关联指标,用数据发声,促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地更精准、更公平。2019年5月,福建省法院司法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法院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司法大数据基础上,福建省还正在建设福建法院案件监管平台和司法数据共享资源库。目前,通过数据专线与100多家省级执行联动单位实现失信被执行人数据共享,累计查询、比对失信被执行人超过6401万次,拦截、限制、惩戒失信被执行人超过9.97万次,并实现省级所有金融机构点对点网络查控,以及股权、房产、车辆、土地、矿产资源信息的执行查控。福建省在整治形式主义工作中,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精准施策,在全国率先着手建设扶贫惠民资金大数据监督平台,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惠及群众超630万人。省、市、县三级开展的扶贫领域监督检查次数降幅也分别达到80%、86.75%和50%。
3.以数字经济加快发展为导向,产业集聚优势凸显
近年来,福建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促进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通过实施产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2017年,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启动。截至目前,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注册企业已达264家,注册总资本约268.904亿元,2018年,园区新增注册企业93家,销售超1亿元的企业8家,税收增幅同比超过150%,健康医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正加速集聚。产业园将打造成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数字中国”应用示范区、国家东南区域大数据中心、国家大数据应用创新基地,抢占数字经济时代的制高点。当前,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建成运行,政务云平台和商务云平台已全面投入使用。据了解,商务云平台目前已经承接了福建省位置信息、物联网、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医疗健康、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应急指挥、安全生产等应用示范项目。
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应用产业为突破口,福建着力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成效显著。据测算,2018年,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22.4%,数字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39.8%。福建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全省一体化的数字福建大数据中心和行业数据资源分中心已启动建设,目前已初步汇聚了公安、工商、民政、人社等68个省直部门和各地市50多个市直单位有关法人、自然人、信用、电子证照、传感监测等类别的2800多项共计14亿条数据记录和文件;“知创中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数字公民应用等大数据重点应用平台正加快推进。充分利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契机,开展数字招商。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期间,福建省对接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芯片等数字经济项目达587个,总投资超过4500亿元,对接项目数同比增长67.5%,总投资额同比增长约80%。
4.以数据整合共享政策为支撑,资源优势不断富集
福建省创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在19年数据积累和11年数据目录编制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电子政务网络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政务数据统一开放门户,新上线的平台具有数据汇集、安全存储、便捷检索、统计分析、互动交流、地图服务、开发者服务、数据检测、数据脱敏等功能,目前已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教育文化、闽台合作等22个与群众生活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开放了37个部门的近700个数据集、1300多个API接口,开放结构化数据近7亿条。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已实现全省3800多万人口、123万企业法人、4300多万张电子证照等核心业务数据的大汇聚,并整合了福建省140个部门近千个非涉密应用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省直部门数据中心物理整合和信息中心业务整合。在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公安、工商、民政等省直部门和各设区市、全省1000多个应用系统的1700多类27.7亿多条数据已经“上云”,形成了稳定的数据供给。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改善政务服务,提高政府部门的决策水平,惠及民生。2018年1月,福建列入全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五个试点省市。按照《卫星应用助力数字福建创新发展总体方案》规划,福建省加大卫星数据的共享力度,于2019年1月建成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截至2018年12月,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已具备国产26颗卫星(遥感)数据的实时接收、存储、处理、分发服务能力,数据覆盖海丝沿线闽、浙、粤、桂、琼、川及港澳台地区。中心可为用户提供标准数据产品、增值产品、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集成三大板块服务,广泛应用于国土、林业、环保、水利、农业、减灾、气象、海洋等行业。2019年5月,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报告》显示,福建省政府数据开放在平台层、数据层与利用层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5.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发展基础趋于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19年前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时,就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数字福建”整体目标,福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开展海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于2018年全面完成三批次3891个试点行政村的建设任务,加快缩小数字鸿沟。目前,福建所有设区市均达到光网城市标准,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光纤和4G通达。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全省4G用户渗透率达80.3%,光纤用户渗透率达87.3%,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124%;全省4G基站14.1万个,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2.1%。
福建开通了海峡两岸直通光缆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互联网性能位居全国前列,福州成为全国互联网的核心节点、重要支点和新的数据交换口岸。全省网络性能不断提升,固定宽带平均接入速率达97.2Mbps,4G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54M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18.5Tbps。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全省100Mbps以上用户数达1324万户,占比77.8%。福建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及商用试点,福州市启动建设国家5G网络试点城市,湄洲岛5G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根据行动计划,预计到2020年,福建省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将全面开展,城市重点区域及场所基本实现5G信号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