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情况分析

(一)综合分析

2019年,北京市大数据发展指数为45.18,位列全国第3。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10.82,产业发展指数为19.58,行业应用指数为14.78,如表6-1所示。

表6-1 北京市大数据发展指数

在基础环境指数中,组织建设指数为17.66,政策环境指数为9.9,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为50.41,集聚示范指数为39.51,智力保障指数为62.81,如表6-2所示。

表6-2 北京市大数据基础环境指数

在产业发展指数中,产业规模指数为49.08,企业数量指数为86.57,创新能力指数为35.85,数据资源指数为24.34,如表6-3所示。

表6-3 北京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

在行业应用指数中,政务应用指数为47.20,工业应用指数为59.59,重点行业应用指数为51.89,民生应用指数为36.59,如表6-4所示。

表6-4 北京市大数据行业应用指数

(二)优势与亮点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头羊”。北京市作为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信息基础设施就绪度指数为50.41,高居全国榜首,比排名第2的上海高出6.45。为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制定了《北京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等多项规划,科学指导首都信息基础设施,同时制定相关标准,保证规划真正落到实处。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7.1%,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到169.9%,全国排名第1。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固定宽带用户下载速率达到31.3Mb/s,移动宽带用户下载速度为24.66Mb/s。北京市5G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7月底,北京铁塔公司已完成建设交付5G基站7863个,运营商开通5G基站6324个,预计到2019年年底,北京市将建设5G基站超过10000个。

高端人才的集聚地。北京作为首都,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利益、教育医疗资源、成长空间、发展机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吸引力。北京市智力保障指数为62.81,全国排名第1。北京市对海外人才、基础研究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有完善的人才培养和引培计划与项目,如海外人才有海聚工程、全球顶尖科学家引进计划,基础研究人才有北京学者、高创计划,领军人才有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中关村高聚工程,青年人才有科技新星计划、优育项目。在各项人才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截至2018年11月,北京地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713.8万人,人才贡献率达到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此外,北京与15个中央国家有关部门联手,在中关村建立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每年都在中关村试点一批人才改革举措,包括便利外籍人才居留和出入境、“永久居留直通车”“设立外国人服务大厅”“积分评估制”、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等政策。目前,中关村地区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和青年人才1343人,占全国的19%;入选北京“海聚工程”688人,占北京地区的66%。

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中心。北京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高端人才的集聚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落户的首选。北京市企业数量指数达到86.57,全国排名第1。2018年,平均日增科技型企业约200家。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2.5万家,是2012年的3.1倍,其中高新技术类总部企业有1745家。北京市“独角兽”企业82家,约占全国的一半。德勤发布的“2018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中北京12家企业上榜,高居各大城市榜首。截至2018年年底,北京市大数据企业数量达到1435家,位居全国榜首,全国占比达到30.3%。截至2019年8月,北京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占内地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6.5%,聚集了百度、小米、京东、北京字节跳动科技等一批高科技企业。

全国创新发展高地。北京市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创新能力指数为35.85,高居全国榜首。在创新投入上,2017年,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规模增至1579.7亿元,与1996年的41.8亿元相比,增长36.8倍;在创新产出上,2018年,北京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较2012年翻一番,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957.8亿元,较2012年翻一番。2012年至今,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累计达500多项,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截至2019年8月,北京市已创建了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1家市级产业创新中心、28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9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制造业“双创”平台46个。

(三)问题与不足

政策环境和组织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政策环境指数为9.9,全国排名第26;组织建设指数为17.66,全国排名第25,相对北京市大数据指数全国排名第3的地位,上述两项排名较低。在政策环境方面,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但由于文件出台时间较早,存在对当前形势反应不足的问题。此外,相对于其他省市,北京市在专项细分政策、激励政策、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文件较少。在组织建设方面,北京市为推动大数据的发展,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下设立了三个大数据处室,分别为大数据建设处、大数据应用与产业处、大数据标准和安全处。相对其他省市独立的大数据管理部门,北京市在统筹力度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数据资源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北京市高度重视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早在2012年就上线了市级政务数据资源网,截至目前,接入部门数达到56个,开放数据量达到7916万条。相对市级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各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相对较慢。北京市数据资源指数为24.34,全国排名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