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陈胜王

殷通和项梁是‘好友’,派人到项梁府上请他过去商谈要务。

郡守府。

项羽在府门外等候,项梁独自进去见殷通。

“梁兄,你们要做什么?”殷通毕竟是一郡之太守,还是有些官威和王八之气的。

“反秦。”项梁也是直接,根本没有隐瞒的意思。

“哈哈哈哈……”

殷通大笑了起来,“何必舍近求远,我会稽府库有的是兵器,更有粮草。”

在江北中原,起事的队伍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杀郡守、县令,抢官衙府库。做成了,便是一支及格的起义军,受到人们的响应和拥戴。

义军受拥戴,事实上跟反秦关系不大,黔首百姓哪里知道什么反秦啊!什么起义啊!

亲王朝十几年的统治,也算做宣传工作的。尤其是允许黔首有私田,在自家的地里种地,这可比旧六国时给地主家干活强出了无数倍。

先不说日子生活好不好,最起码的一点心里舒服了,身份不一样了,不再是别人的奴、仆、佃农。

除了这个,黔首也受到了朝廷的尊重,每一个人都是大秦的子民,生命财产都受到保护。

道理很简单,黔首从事生产,有自己的地种,向国家缴纳赋税,国家保护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亲王朝已经没有了贵族、国人、野人之分,只有官和民。官就是‘管’,管理的依据就是大秦的律法,任何事都要依秦律而行。

所以,黔首百姓都具有了尊严,生命的尊严,人格的尊严。像周朝那样人分三六九等,高一等的可以随意压榨低等人而不受制裁的情况,在亲王朝是没有的,也不存在。

法制,是亲王朝的立足之根基。

阶级,是周王朝的维护统治的法宝,这个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乐,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做人的准则底线是不能乱纲常伦理。

以纲常治国,以法制治国,两个的区别是很大的。纲常治国、治家,便是大家长作风,底下人必须无条件服从上层人,儿女、妻妾、臣子、奴仆无任何条件服从父母、丈夫、君王、主人。否则,家长打死不孝子孙是无罪的,丈夫杀妻也是无罪的,主人打死奴婢也算无罪的。

再说公子扶苏之死,其实他死的活该。在秦法制治国,即便是皇帝要杀大臣,也是需要交司法机构审判之后才能定罪。扶苏在接到皇帝的赐死诏书后,有权利提起异议,有权利喊冤,而且也不用立刻就死。

但他没这么做,他自诩为贤者,重伦理守纲常,被儒家思想毒害太深,同时他也是以这种姿态立足的,他若是反抗皇帝诏书,那就是乱了君臣纲常,父子纲常,所以他不能不死,这个叫作茧自缚,怨不得他人。

在秦律中,父亲没权力杀子,丈夫杀妻也是重罪,君王也不能擅杀臣子。

当然,针对官僚的律法就更多了,秦律中大部分的律法都是对官吏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民法、官法是主要的两大部分。

有民喊冤,地方官必须受理,审问案件也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徇私枉法,滥用刑罚根本就不会出现。秦朝对触犯律法的官员制裁,不仅是针对其个人,而是全家妻儿老小,严重者处斩,轻者发配服徭役,修长城、骊山陵,最低四年。

再说,反秦的起义军。大部分都人都是坏人,非良民。

秦律严苛,禁止民间私斗,凡是因打架伤害别人身体发肤者,都要受到严重的刑罚。即便是扯掉了对方的一根头发都不行,指甲划破了别人的皮肤,更不行。这些都会受到重罚。

还有盗贼律,任何对私有财产的侵犯都有严苛的规定,对于盗窃犯的处罚尤为严酷,偷盗满一百一十钱者,便被处徒刑或苦役数年。即使摘了别人家一枚桑叶(不值一钱),也要罚徭役三十天。即便是盗窃未遂,一样受严刑。

还有环境法,破坏山林、污染河流、城市街道整洁的都要治罪。比如在街上吐痰、乱扔果皮等,都要被罚的(不是罚款,是徒刑、徭役、苦役)。

人身法、财产法、环境法,这三样对本分的百姓而言,都不难做到,对良民也不叫什么。他们没有必要反对,应该更欢迎才对。

所以,犯事的,触犯律法的都非良民。

至于陈胜、吴广、刘邦,这些人,拿秦王朝的《徭律》说事,则属于为自己精心设计的反叛借口。

《徭律》虽然严苛,但绝对不像陈胜、刘邦之辈宣传的那样。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末,律法已经施行了一百多年,制定律法的商鞅也不是无脑之人,秦国历代君王也不都是暴君,更何况秦国从蛮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并最终一统天下,其根本就是商鞅的律法。

秦国能强大,首先要国富民强,秦律真要像陈胜、刘邦说的那样,秦国别说一统天下,早就被关中百姓反了。

耽误行程,延误了报到的期限,真的不问青红皂白就杀了你们吗?想想都不可能,只要是有不可抗力的自然原因,让其继续服徭役,比杀了更好吧!

要说处斩的,那也是对那些逃跑躲避徭役的人。

全天下的成年男丁都要服徭役,十几年都过去了,即便是有弊端,律法也是会完善修改的。所以普通百姓,良民对《徭律》即便不欢迎,做到认可和适应还是不难的。

对《徭律》指摘的人更多是旧贵族之人,他们过优越的生活习惯了,秦一统天下后他们失去了贵族的身份,和普通黔首一样去服苦役,修长城、修皇陵,这些人哪里受的了?

所以,带头反秦的陈胜、吴广,必然是隐藏了真实身份的旧六国贵族。

刘邦也不是所谓的底层农民,他不事生产,好施舍,结交地方豪杰,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财,其钱财就是祖上积攒下来的,当初的丰邑可都是他刘家的。

还有陈胜、吴广,这两位的身份也非常可疑。「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底层的人一般没有表字,本来就是卑贱之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名讳。而陈胜是有表字的,名胜字涉,这名和字很有文化的,说明他出身并不低。看其所说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真的不是目不识丁的老百姓能说的出来的。

这位的身份很有可能就是落魄的旧六国贵族阶层。

在看他干的事,起义反秦在半年内便将大秦天下搅开锅了,说他是普通的农民真的是太抬举他了。你一个给人佣耕的佃农,有学文化的钱吗?有资格上学吗?有名有字还有鸿鹄之志,还很有种,就算是与项羽、刘邦比都一点都不差。

不仅是这些,从他知道冒充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也能看出他的身份不是老百姓。

很显然,他自称扶苏,吴广自称项燕,就是在寻求百姓的支持和响应。天下百姓知道扶苏和项燕的大名,但并不知道两人已经死了。可见底层百姓对天下事所知不多,而陈胜吴广知道扶苏之死,知道项燕死了,说明他们并非一般人。

「陈胜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逃)。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还有,陈胜起事,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攻打大泽乡、进而取蕲县(今宿州,在彭州南、淮水北)。一路攻打到陈郡称王时,天下都跟着他学,杀当地长官,以响应陈胜,「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响应陈胜起事的人,是百姓吗?当然不是,是那些不服秦统治的旧六国后裔。

至于响应的百姓,也不是良民,而是那些不老实的分子。

殷通为郡守,他对大户项梁自然是极其关注的,尤其是江北陈胜揭杆反秦,他就更加警惕项燕了。

若项燕也有心起事,响应陈涉,那么要杀的第一个长吏(地方长官)就是他会稽郡守殷通。

此时的殷通有两个选择,他也带头起事,响应项氏叔侄,或者收项梁叔侄为手下。再有一个选择,便是先动手,把这两位给干掉。

在两侧幕后,殷通已经埋伏了兵丁,只要他一声令下,项梁项羽就会变成刺猬,进而被乱刃砍死。

“郡守大人,你我是好友,有话就请明说。”项梁自然知道殷通要害他,可他也不怕,因为他们也不是光棍儿,手下也有上万人。

“我也要反秦,要你们叔侄和桓楚做我的大将,只要你们答应,会稽府库有刀兵,我可以分给你们。”殷通现在占据了先手,杀不杀项梁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负担。

此时殷通想的是收买项梁,收买桓楚,这样以来他便可以在吴地称王了,不仅能称王,还能将两人的手下收编。至于杀人,以后再杀比现在杀更稳妥。

当然,若是眼前两人不上路,直接给杀了也没有任何顾虑。

项梁说道:“大人,桓楚人在草泽中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请他进来。”殷通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算是项梁不说,也会传项羽进来受死的。

项羽进来后,在给殷通见礼时突然暴起,没有任何迟疑,上去就把殷通的人头给斩了。提着人头一声大喝,便转入了幕后。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幕后埋伏的刀斧手、弓箭手错愕不已,也措手不及应对。项梁叔侄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趁乱砍瓜切菜,大开杀戒了起来。

至于收买这些官兵,根本不需要,项羽也说不废话,手中宝剑就是杀人,一剑一个,瞬间砍死了几十人。官兵逃走,他们叔侄还追出去继续杀,直杀的兵丁肝胆俱裂,全部扔掉兵器趴地上求饶。

范守、虞子期、曹咎等人随后赶到,将郡守府给抢占了。项梁也做了郡守,项羽为副将,派人去接收郡下所属各县,重新安排官吏,全部替换为之前结交的豪杰,并将郡县府库的兵器、粮草全部收走,用来武装手下精兵。

项梁领兵渡江,从乌江亭上岸进入了巢国境内。

“怎么打?”项梁对巢国的部署最是清楚,坞堡、城池坚固,而且地下还有地道。都是挖了几十年的地道,出口在哪儿外人是无从得知的。

若冒然围城,或者进去,百分百会中埋伏。

长驱直入?更不行,胆敢深入,再想退出可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