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易心神学:《黄帝内经》核心思想探研
- 匡调元
- 2606字
- 2021-03-31 05:03:52
自 序
(一)
这是一本有关人类文化内涵及思维科学的论文集,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去认识和理解人生和疾病的,也是我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60年的经验汇编之一。另一本是以体质病理学为核心的《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这是发掘和研究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这样,心和物两面我们都研究了。
(二)
何谓“太易心神学”?
大家都说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周易》。我说:不全是。试问:《周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当然不是。《周易》是由易前文明演化而来的。再问:《周易》又是什么文明呢?《易经·系辞下》明言:“乾坤,其易之门耶!”这是说《周易》是从乾坤入门的,是从太极、阴阳两仪开始的。在此之前的文明,《周易》是不提不论的。为什么?因为那时是“混沌“状态,不知道,不明白,无法说,所以提不出什么来。我们称那时为“无极态”。我们认为:《周易》的源头应在这里。其中大有文章。怎样才能到那里去?靠“神思”,靠直觉,靠顿悟,靠“坐忘”,靠“外其身”。我们亲自修炼,亲历其境,悟到了一点点,悟到了《黄帝内经》的“神本论”,把它们记下来,就是这本《太易心神学》,因为它超越了“太极,乾坤,两仪”,所以名曰“太易” 。“太易心神学”就是没有心神的心神学。
(三)
举世公认,东西方文化是有明显差异的。至于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及孰优孰劣的问题,则是见仁见智的,有时彼此分歧还比较大。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故不拟做过多的分析,而只说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而轻物质,重直觉领悟而轻逻辑论证。西方传统文化则恰恰相反。因此,近一二百年来,彼此碰撞与冲突较为严重。这是有目共睹的。
这本《太易心神论》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提出:东西方文化应该重点加以研究,然后互补其不足;并认为:这将是全人类今后文化逐步趋同的总方向和总课题。
(四)
自1980年《中医病理研究》第一版中的“心神病机论”问世以后,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一直牵缠着我。2011年,在“情绪与体质,无极图说”一文中悟到了“无极态”。此文发表后,心里踏实了一些。从“心肾为先天之本”中悟到了心的确比肾更重要,直到最近完成了“神会上古天真论”和“《黄帝内经》的神本论研究”后,才有了一个明确的归宿。这两篇论文把“神本论”的本来面目还给了《内经》,这是中医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60年来,我遵循明清名医吴鞠通“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治学方法:白天在临床看病,在实验室里喂老鼠,与鼠谋皮,与事实谋;晚上回家读书、写书、动脑筋,与自己的心谋。尽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科学与哲学相印证。今已耋耋之年,与事实谋的300余万字早已出版了,以《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为主;一般与心谋的东西也散在其中。最近5年来,我把用自己身心做实验的体验和发现写在这《太易心神学》里。这或许是中医学继第八个“人体体质学”学派后的第九个学派“心神学派”的先声。第八个学派是重在研究身体的,第九个学派是重在研究心神的,这样心身两面都顾及了,“心物一元”了。希望有志的悟道者能接过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这是对生命的一种认知。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命题,“人类生命是元神作意,令精气顺逆行止的过程和现象”。意思是说:人类生命是一种现象,一个过程,是由元神起心动念——作意,从而指挥原本一体的精和气或顺而向死,或逆而向生,或行或止。这是我们遵循道、医、释原理所做居高临下的首创新概念,不要等闲视之。
目前西方用量子力学研究生命已经相当热闹了!
中医药学很难学。为什么?首先是生命本身很复杂,没有较高的智商、灵商和情商是很难认识生命本质的。其次是名实之间很难一致,即语言文字很难真实反映客观事物。这个问题古人研究很久了,至今并未解决。第三是汉字很深奥,著作《黄帝内经》时的语境、意境、词义和现在相去甚远。第四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深奥,非下智和外道所能领悟,恰恰中医药学是以先秦哲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的。试问,如果不明白这些哲理,又怎么能学懂中医药学呢?这本《太易心神学》就是重点探讨“心物一元”和“有无共存”这两个与生命本质直接相关的根本哲理的。
(五)
最近,我悟到,贯穿于《老子》的主题是描写不可道的“常道”,即“有无相生”“正反离合”的“无极态”的。《庄子》则主要是论述并教导人们如何逍遥,如何运用“心斋”“坐忘”等法走向“齐物”的无极态的。《易经·系辞》的要言是:“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这里的“至神”不是指世上极为神奇的事,而是指人们对宇宙生命的至高领悟。《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神本论”。大家公认《心经》是佛学的要论,有大德认为“照见五蕴皆空”是整个佛学学术思想的缩影。由此可见,老、庄、易、释、医在顶级认识上是一致的,互通的,恰好就是《太易心神学》所着力论证的“无极态”。
(六)
在此,要感谢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在深山老林寂静无声的大山里,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的衣食住行,帮我打印文件资科,网购图书,收发Email的年过半百的何美娟及其夫君徐卫东,没有他们,我是无法专心研读写作的;感谢常常不远万里,驱车前来探望我的亲朋好友们。
顺便一提,我近十年来确曾系统地研究了佛理,并认识到佛学是当今人类最高明的智慧。本书中有些理论的确是从佛学经典中领悟出来的,但这不是佛教,对此必须明确加以区分。
我特别要感谢著名作家和哲学家沈善增先生,他在百忙中为我审稿、把关,提出了不少高见,多有画龙点睛之处,还在目力不济的情况下,激情满怀地为此书写了序,实有点铁成金之妙,令我非常感动!感谢台湾行政院国家发展基金评审委员游朱义博士,他毕业于法界佛学院已经多年,实修真悟,著作等身,对佛学造诣之深,令人高山仰止,今为本书审定,确令蓬筚生辉!感谢我的挚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咨询专家罗建平先生在百忙中为此书作序。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施建茗教授的一贯支持,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对本书出版给予的支持!感谢全国名老中医、书法家、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为本书提写书名,更是锦上添花!此外,自2000年起就先后在龙华医院和上海市名老中医门诊部随我专家门诊学医的周狮驮大夫多年来对我的关心、协助和支持,我深表感谢!
本书的出版,当感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并精心编辑。
最后,将感谢对书中那些似是而非的外行话能批评指正的高人们!
上海中医药大学 匡调元
2016-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