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情志与疾病关系的现代医学研究

(一)临床观察

情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医学方面也有记载。1960年前后,我国医务界曾对此进行过一些探讨。主要是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具体的医疗措施相结合,使患者正确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科学规律,从而树立起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使患者掌握防治疾病的知识和具体措施,通过对疾病的认识,主动找出与分析自己的病因,寻求克服这些病因的方法。然后采用中西医两套治疗措施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观察到神经衰弱患者信心充足,情绪饱满,主动进行治疗,有效率达97%;反之,则不到5%。说明人的精神状态、情绪变化既可以成为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可以成为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药理学方面,有人曾对安慰剂的作用原理进行过系统的研究。他们发现,安慰剂可以出现该药物原来没有的作用,从而改变药物的性能。如Wolf等在胃造瘘患者身上进行试验,于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反使黏膜充血、分泌增加及消化道蠕动加强。Cleghorn等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而激活肾上腺皮质的功能。Rinzler等使用安慰剂,使血清脂蛋白降低。Wolf等用安慰剂,使周围血液的嗜酸性白细胞降低。事实上,任何器官或器官系统都可以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使安慰剂产生反应,虽其具体机理尚不清楚,但认为在特定的终末器官与相应的脑内的代表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他们还发现,患者需要帮助的程度越迫切,安慰剂所引起的阳性效果越大。

最近,美国正在研究一种所谓“生物回授”(或称“生物反馈”)疗法。

人们知道,学习每一件事都要依赖身上各种不同的感受器,如眼、耳、鼻、舌、身等“回授”暗示。例如打网球时会觉得手臂挥动,看着球拍和球接触以及球向哪里飞去——这一切暗示指导改正手臂动作,使每次打出的球落点更好。这是调节身体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随意的”生理性反射活动。那么,身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的所谓“不随意的”相互关系能不能通过某种暗示性指示而得到调节呢?“生物回授”疗法的研究结果回答:能。人们用电子器材通过附着躯体上不同部位的电极,可以测出、放大和显示体内的轻微波动,并用声音或灯光表示出来。于是人们就能及时应变,设法改正和调节体内的活动。这是教人用意志来控制生理活动,包括一切下意识的躯体随意动作及内脏的不随意活动。据报道,对癫痫、待产妇、指端血管痉挛症、头痛、歪颈、心律不齐及中风瘫痪等患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有人认为,生物回授原理虽然简单,但它是最基本的医学发现之一,它涉及关于人类行为和意识的基本理论新发展,有利于在心理生物学研究的方法学以及治疗途径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目前它还处于初步实验阶段,但临床报道日益增多。如Pickering等报道了两例频发性室性过早搏动患者,用生物回授技术而得到了控制。

(二)机理探讨

临床所见情志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系是明确的、肯定的,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则较少有系统研究。今拟按下述八个主要环节,逐一进行初步探讨(图3-3)。

img

图3-3 生物回授技术机现探讨示意图

1.社会的或者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的动态刺激作为一种信息作用于人,首先是通过感受器——眼、耳、鼻、舌、身而感受的。按照各种刺激物的具体内容,转成特定的神经冲动而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这种传入的冲动不仅引起一般生理学的反应,而且还有心理学的反应,即一定的情绪。

现代心理学认为,愉快、仇恨、赞叹、激愤、忿怒、恐惧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人对现实对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那些能满足需要或适合社会要求的对象,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爱等;反之,那些不能满足需要或不适合社会要求的东西,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忿怒、仇恨等。情绪体验在人的行为或活动的调节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情绪体验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不同,情绪体验便表现出积极性或消极性。凡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体力、精力,驱使人去活动的情绪体验,叫积极的情绪体验。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人的生活活动能力,减弱人的精力。心境是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心境并不是某种不能控制的东西。和那种对人的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并在主观体验为悲伤状态的不好心境作斗争是完全可能的。树立对有价值的、肯定的东西的信念来驾驭不良心境是可能的。特别重要的是,认识到须达到人生有意义的,使人产生崇高情感的目标。激情是强烈的,暴风雨般的,并且为时比较短促的情绪体验,如忿怒、恐怖、狂喜、绝望等。激情的发生总是和一个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事件有关的。有人认为激情的特征在于大脑皮层上产生了抑制皮层其他部分的优势兴奋中心。控制激情是完全可能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有赖于坚定的行为方式,这些都是为教育及生活经验所制约的。

在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中占显着地位的是皮质下神经过程,而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大脑皮层。控制植物神经系统和调节内脏器官活动的神经中枢都位于皮质下中枢。情绪和情感与机体机能的错综复杂的变化——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的活动,与骨胳肌在生理状态和活动上的变化,特别是整个身体的所谓表情动作(手势、身段表情)和面部肌肉的表情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与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和内分泌的活动——具有密切的联系。

情绪的特征还在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个人在得到沉重打击的消息时,可能会在其整个机体上产生巨大的改变,如心脏血管的痉挛、胆液管道的痉挛、肝脏胆液充积症的出现,并且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可以独自呆坐几个小时之久。

现代心理学还认为:意志行动是旨在达到那些自觉地提出目的的行动。意志行动也是人脑的活动。意识到行动的目的以及想到将要获得的东西,是意志行动的主要因素。人所抱定的自觉的目的决定着他的行动方式和性质。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思想上,即从意识中抱定行动的目的,那他的行动就会失掉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意志行动始终是自觉的行动。如果能在疾病过程中加强患者的意志锻炼,并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去,将有利于调整其内脏的生理活动,促进疾病向愈。为了正确地理解意志行动的生理基础,指出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第二信号系统执行着调节的机能,由于这种机能,人的行动就成为有一定方向的,服从既定的目的。因此,第二信号系统应作为引导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有力武器。

言语是有思想内容的,是人们进行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运用。语调的变化是逻辑重音的部位。在语调里表现出情绪和意志影响的种种细致的、复杂的色度。同时,在语调里表现着说话人的状态,如疲劳、一般的兴奋状态、无信心等。这种状态又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听话的人。因此,具有思想内容的言语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刺激作用于人脑这个思想器官而引起相应的思想活动与情志变化。“谈虎色变”是言语的具体内容引起听话人的思想情绪与生理活动改变的通俗实例。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可以遇到医生的言语对患者病情引起变化的实例。如果仅仅强调不给患者以恶性刺激,把患者当作被动的对象而加以“保护”是不够的,这仍然是消极的方法。医生应该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作用,并利用言语正确地向患者进行思想工作,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观,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发展。这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办法。

2.人能在困难和危险的生活情境面前做出许多种反应,使他准备去应付有威胁性的情境,这些适应性反应发生在不同的组织水平上,涉及全身的各个系统。其中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起着主要作用。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哪些部位和结构与情志有关,在神经生理学与心理学专著中都有详细的研究和论述。目前认为,与大脑之额叶部分关系较为密切,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海马回亦是重要的与意志、情绪有关的神经中枢。边缘系统严格地控制和调节着丘脑下部的神经分泌。目前丘脑下部是激素研究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它所分泌的物质又控制着垂体,转而控制全身内分泌。这一重大发现将全身两大调节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之间的协调从代谢、机能、结构上统一了起来。

3.丘脑下部神经分泌信息是通过垂体门脉系这个特殊的血管装置输送到垂体前叶的。业已证明,在适当的刺激下,从丘脑下部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分泌细胞制造的促垂体因子(或称释放因子)便排入正中隆起和漏斗柄处的垂体门脉系毛细血管内,由此处毛细血管内皮下的微孔源源涌出,抵达腺细胞,然后这些起源于丘脑下部的物质就借某种方法兴奋或抑制腺细胞,从而控制前叶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丘脑下部对前叶有着严格的控制,前叶及其靶腺激素对丘脑下部也有着明显的反馈作用。这是机体调节内外平衡的重要环节。

4.关于各种激素具体的生理作用已详载于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内分泌学专着。这里只准备略提一下激素与精神因素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情绪紊乱影响月经周期的临床记载是很多的。Loeser在大战中看到轰炸后无月经的例子,子宫内膜活检发现惊慌期中的子宫周期变化已经停止。1978年1月,我们在妇科门诊遇到一位25岁王姓患者,称近几年来自己发现月经周期时有紊乱,其原因与众不同。因有时连日工作繁忙,经期已过而并未来潮,事过10天、半月,忽然想起这个月月经该来未来,只要这样一想起,第二天月经即来潮。如此情况已有多次,特为此来门诊。我们晓以月经生理,断定此非病态,解决了思想顾虑,而后一如常人。妇产科学中有假孕的记载。有些不孕症者常因育儿心切而多疑,并未怀孕而自以为怀孕,不仅月经停潮,而且腹壁皮下脂肪日益增厚,外观一如已孕,而经妇科检查证明并未受孕,在大失所望之后,腹壁皮下脂肪才日益减少,月经亦复来潮。这是情志影响人体新陈代谢的实例。

Harris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助产士所熟知的事实,即当双胞胎的第二个婴儿出生时,如并发子宫无力症,将第一个婴儿放在产妇的乳房上即可治好。

文献记载,有53.6%~85%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例在发病前有过精神创伤。有些患者在消除引起精神创伤的因素后,即恢复健康。

有许多人集中研究过与情绪压抑有关的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变化,实验结果相当一致,表明血液和尿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比在无威胁条件下有明显提高。在解除压抑的条件时,皮质甾酮则大幅度降低。测量类似情况下肾上腺素、新肾上腺素、醛甾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以上是精神与行为改变引起激素改变的例子,下面将举出一些激素改变引起精神与行为改变的例子。

Plazak观察到肾上腺皮质素或皮质类固醇突然停止应用,都可引起精神愉快、焦虑或精神病反应,虽然多为暂时的。Williams见到应用ACTH或皮质素引起的情绪变化往往因人而异,有的感觉良好、愉快、喜气洋洋,有的较为狂躁或抑郁,有的还发生妄想、狂样状态和紧张症或抽搐。Haltn曾给健康人注射肾上腺素而引起焦虑、忧郁、不安和背部与腿部感觉疲劳,以及轻度震颤。

人类青春发动期、月经期、经绝期,阉割后,精神状态可以发生变化。典型的实例是所谓经前期紧张症,可见精神紧张或心烦易怒。在20或30岁时阉割,可以发生精神或神经的反应,应用动情素治疗,对其精神状态有改善作用。这一现象也能表明卵巢-垂体机能与精神波动有相互关系。

5.丘脑下部-脑干-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有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丘脑下部和邻近区域密切关联着一切的内脏活动。刺激或损伤丘脑下部,可使自主机能引起各种异变,如内分泌、糖和脂肪代谢以及体温的调节,甚至正常的睡眠机制也因这些创伤而起深刻的变化。

丘脑下部的前部和内侧部,包括视束上区、视前区以及灰结节的脑室部,控制着交感的活动。刺激上述区域,能增进迷走和骶髓的自主性活动,如心搏减慢、周围血管舒张、消化道和膀胱壁张力增强。

丘脑下部的外侧部和后部控制交感性反应。刺激这些区域,特别是后部,就能兴奋胸、腰部,增强代谢和体壁的活动,犹如在情绪紧张、战斗或奔逃的情形。此时表现为瞳孔扩大,毛发竖立,心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加深,体壁性的挣扎运动,同时肠道和膀胱表现抑制。切除大脑皮质或阻断了皮质与丘脑下部的联系,解除皮质对丘脑下部的控制,这些情绪兴奋的征象都易表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破环了丘脑下部的后部就引起情绪的呆滞、病态的昏睡以及因内脏和体壁活动减弱而引起的体温降低。

6.关于情志过程中神经介质的作用与意义。根据目前对于神经生理学研究资料来看,在人们的情感性活动中,神经介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作为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两种神经介质、乙酰胆碱在维持行为和脑电激活、促进记忆和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在情绪激动时(不论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绪,只要有足够的强度),尿中排出的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即增多。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应激、伪怒、条件防御反射等情况下,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的更新加快。目前认为,中暑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与外周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在情绪活动加剧时,两者的活动都增加,其间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尚不明了。脑内多巴胺在影响机体的一般行为和精神情绪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给抑郁症或运动过少的患者服用左旋多巴,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目前认为,黑质-纹体多巴胺系统的正常活动是机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丘脑下部的多巴胺神经元可能控制着垂体的内分泌,特别是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功能所知最少,估计跟精神活动与调节有关。

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生理反应或行为变化都应有多种中枢介质参与调节,但在实际上要弄清楚具体有哪种介质参与,如何调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则是一个相当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7.运动系统。人类的各种复杂运动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控制下,通过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共同完成的。锥体系统可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可调节随意运动时的身体姿势,肌肉张力和共济协调。只有依靠三者的共同协调才能保证复杂运动机能的顺利完成。大脑皮层接受了外界刺激以后将产生一定的反应,指挥其相应的肌肉群采取行动。情绪、意志等精神活动必将在行动上反映出来,或为手舞足蹈,或为呆若木鸡,或为惊慌失措,或为泰然自若等,不反映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可以从行动方式推断情绪与意志状态。随意肌及有关的运动器官通过其中的内感受器将随时把活动情况传到大脑以便进行组合与调节。

8.关于内感受机能的问题,贝柯夫及同事对此曾做过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除五种感觉器官(视、听、味、嗅、触觉)主要受外界刺激而兴奋外,还有分布在内脏、血管、骨及肌腱上的内感受器,在正常的条件下只受机体内所产生的刺激而兴奋。而这些内感受器在调节和组合机体生理活动,保持内环境恒定的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如肌肉内感受器在运动共济作用上的意义,主动脉弓感受器在调节血液循环方面的意义,肺感受器在调节呼吸方面的作用,胃和肠感受器在调节消化管活动中的意义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在胃、肠管、肾、脾、肝、胰、内分泌腺等血管里也有内感受器。刺激这些内感受器,能反射地改变吸收及循环装置的活动。有许多种内部感受器,其中的每一个只对某种刺激具有兴奋性。有些为压力感受器,如主动脉-颈动脉区,腹腔脏器血管内,睾丸、肾盂内;有些为化学感受器,如肾、胰、脾、肠管、内分泌腺的血管中。KoJIocoB等曾具体地描述了内脏及心脏血管系统感受器的形态学。贝柯夫认为,在理论上可能不仅组织的血管深部有感受器,其余部分也是有感受器的。其次,血管的化学感受器几乎毫无疑问地不仅受到由血液运来的物质的作用,而且还受到该脏器的细胞所形成的物质的影响。内部感受器在不断地向中枢发放着冲动,报告内脏情况及内脏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化。向心冲动的传导通路可能在交感神经系统中。大脑及有关神经中枢将内外感受器传入的冲动随时加以综合分析,然后做出适当的反应,以维持机体的内外平衡。贝柯夫在其《大脑皮质与内脏》一书最后的总结性章节中写道:“情绪是机体的复杂反应,构成其基础的乃是起源于内部感受以及外部感受的复合的非条件性以及条件性联系。”“我想在形成感觉和情感表现时,内脏器官之参与不仅是受来自中枢冲动的影响,而且也要依靠其本身感受装置的冲动;也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才发生知觉或情感反应,而情绪反应同时还得到体液系统的巩固。”“内分泌器官的感受装置可以通过中枢来调节本身的分泌活动,而其分泌物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结局是在条件反射性反应中出观了一系列极复杂的圆形的环路。”“在相当程度上由内脏(如充满的胃、膀胱等)传来的冲动所引起的梦就属于这种现象。”根据这一论述,即可将内感受与外感受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协同调节下统一起来,并通过生理作用与心理作用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