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太易心神学理论体系初论

如上所述,“太易”应是最原始之时,“炁”尚未见,非有非无,处于“无极态”中。此时何来“理论体系”可言?当“无极”一动,两仪形成,转入“太极”之际,“心神”即分化而成。为了进一步探明“心神”形成前后之实情、过程及其机理,则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协作。

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一般都由若干相关的学科群组成。我们初步分析归纳,至少有以下几个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有自己分管的重点内容,但彼此之间应是互相关联的,一体的。

太易心神学:①哲学心神学;②生命心神学;③医学心神学;④术数心神学;⑤宗教心神学;⑥太易心神学的训诂;⑦太易心神学的现代研究。

现逐门略加讨论,仅示梗概。

1.哲学心神学

人类认识世界总是从现象,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感性认识积累多了,就会追问一个“为什么”,这一追问就进入了理性认识阶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类对“心神”的认识也是如此,先见是什么,后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深刻,对心神的思考,不论其广度,还是深度,我体会远远超过现代人、西方人。自汉代以后,历代哲学家对“心神”的研究代有新说,美不胜收,是一笔巨大的遗产,无与伦比的宝库。

(1)儒家哲学

儒家论心神主要体现在《周易》中。孔子本人对神的论述不多,让人常常想到的一句名言是:“敬鬼神而远之。”这集中反映了孔子对鬼神的态度。但在《周易·系辞》中却处处论到“神”的问题,且论多精彩,如“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在此已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初略地、原则性地阐明了。“神无方而易无体”,指明了神与易在天地之化、曲成万物和通于昼夜过程中的作用。“阴阳不测谓之神”。这句话被大家引用很多,因为此话的确反映了“神”的“出神入化”“妙不可测”的特征。“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这最明白不过地指出:一切变化之道都是神的所作所为。“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意思是说:易没思考,没作为,寂静不动,受到感应后即能贯通天下一切所以然。若不是有了天下之“至神”,谁能做到如此呢?接着《系辞》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是什么状态?“不疾而速”,时间没有了;“不行而至”,空间没有了。靠什么?靠“至神”。“至神”在哪里?“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在您那里,究竟在哪里?自己去找。1990年,我第一次读到这里,即掷笔于桌,拍案而起,惊呼:伟哉!《周易》!但并未体会到这究竟是什么境界。到2011年才悟到:此时,此人的“神思”已经离开人世间,到另一个时空去了!也就是说,已经不在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管辖之下了,返回到“无极态”去了。今天,我称此为“太易”状态,故将此中国的“心神学”命名为“太易心神学”。相比之下,西方心理学,对此望尘莫及,差此远矣。

(2)道家“老庄”之学

研究道家神论,主要根据《老子》和《庄子》。《老子》中八见“神”字。选二例,如“谷神不死,谓之玄牝”。按周振甫解释:“神,玄妙莫测,指道的作用。谷神是就道之体用即无有统一而言,不死。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谷神不生,故不死。”谷神是超出了对待的绝对。超出对待就是超出太极、两仪、阴阳,就回到了“无极”去了。

“神得一以灵”。按沈善增《还吾老子》在注此话时说:“生命潜能得以集中,归于同一,就能产生超常的影响。”这里的“神”是指潜藏于每个生命个体内的活力,并十分高明地指出:“古人所谓的精神,正是指的这种不可限测的生命活力,与今人以精神指思维等心理活动是不同的。”为什么一般人不会用神?是因为“心将神分散了,形将神拘束了”。这是非常中肯的分析和启示。难得,难得!这里的“一”是指的“整体性,或曰同一性”。“亦颇附合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代研究道学者一致认为:老子之道强调“有生于无”“道法自然”。庄子之道比老子之道更向往精神自由和精神超越。《庄子》论神,不仅讲理论,而且教方法。

《庄子·内篇》“逍遥游”就是讲的人要悠游自得没有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动的心态。接着,第二篇“齐物论”,就讲天下万物都无区别,是齐一的。既然万物是齐一的,思想、观点也应该是齐一的,只有这样,人心才能逍遥,“神”才能彻厎自由。“养生主”是养神,要“顺应自然”“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庖丁解牛讲的是“得神”“用神”的表演和示范。“人间世”用“心斋”教人收心达到“坐驰”状态,即“形坐而神驰”。“大宗师”再教人“坐忘”之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是神游时物我两忘的心态。我们实修后,的确可以亲身体验到这个境界:“非有非无,忘乎所依。”

(3)稷下学派。《管子》从思维主体的角度论述心,提出了“心也者,智之舍也”。又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器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司虑”“灵气在心”。这些观点都很精辟,对而后的《黄帝内经》“神舍于心”和“精气神”学说都有深远的影响,惜当时没有能得到足够的发挥。

(4)到魏晋南北朝时,对心的研究受玄学的影响,张立文对此做了简要而中肯的归纳。称刘劭以心质论材性;王弼主张天地以无为本,圣王以无为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郭象从无心应物,心与物化的思想;葛洪神参造化,心遗万物,心具有主体思维、意志力、抉择力的含义;佛教的唯识学主张心体空无,在此时也颇受欢迎;僧肇的《肇论》问世,独步华夏,振动人心。这对中国的心学研究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5)隋唐时,佛学盛行于中华,我们将在宗教心神学中略论。

(6)宋明理学创世时,哲学思想非常活跃,对心的研究尤为繁荣。邵雍哲学的心是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合一的宇宙本原,同时提出“心为太极”。“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张载以气本论为指导,提出“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这是对佛教“心本论”的批判。

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理是宇宙的本体。程颢说:“人心莫不有知”“心所感通者,只是理也,知天下事有即有,无即无,无古今前后。”对于思虑善恶,二程说:“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不可谓之心。”他们又论述了“心生道”“道心与人心,公心与私心”“心与性”“心与天”等理论问题,在历史上留下了重彩的一笔。

(7)到南宋,出了一位心学大家朱熹,明了“心统性情”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论点,如“心者,一身之主宰”“有知觉谓之心”“心者人之知觉,主于身而应事物者也”;并认为“心则能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能蔽”,而“虑是思之重复详审者”“虑是思之周密处”,“虚灵,自是心之本体,非我所能虚也”。至于“灵”,他认为“此心至灵,细入毫芒纤芥”“之间,便知便觉,六合之大,莫不在此,又如古初去今是几千万年,若此念才发,便到那里”,这就是“灵”。“心统性情”的思想是朱熹心论的纲领和核心,主要论证了“心兼动静,体用,已发未发”,认为“动静皆由心主”“心兼体用而言,性是心之理,情是心之用”。又说:“未发只是思虑事物之接时,于此便可见性之体段,故可谓之中,而不可谓之性也;发而中节,是思虑事物已交之际,皆得其理,故可谓之和,而不可谓之心。心则通贯乎已发未发之间,乃大易生生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心有体用,未发之前是心之体,已发之际乃心之用。”此外,朱熹还对心与性、心与气、心与理和心与仁的关系做了不少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为心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8)明代王守仁“出入释老,而归本孔孟”为集心学之大成者,为中国古代心学发展的高峰。其哲学的逻辑结构是:心(良知)-物—心(良知)。

①关于“心”,他认为心是具有意识活动的精神实体,是具有伦理道德的观念;心之本体是不动的,但蕴含着发为事事物物的功能。并认为,心具有“寂然感通”的性质,即既“寂然不动”而又能“感而遂通”。这就融合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裂缝。

②关于“理”,他认为理是心之条理。理由心而发,是心的表现;理是伦理道德之理;理是“自然法则”。

③关于心与理的关系,他的观点很明确,宣称“心即理”,心与理相即,理为心的安顿。

④关于心与物的关系,他认为自我的主体意识以“心”为体,以“物”为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论;“致良知”说和伦理道德学说。

⑤近代对心学的研究:1840年后,不少知识分子受了西方心理学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精神信仰上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动摇,失去了信心,迷失了方向,面临了危机。在心学研究方面确实乏善可陈。这一层面迄今仍少起色。这是逼使本书不得不硬着头皮,揭竿而起的客观实情。当然,人微言轻,力不从心,鼓足勇气,只期略起漪涟,聊胜于无而已!

2.生命心神学

生命心神学是专门研究心与神在生命过程中的实情、作用和意义的学科,是太易心神学的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哲学心神学是为生命心神学提供了坚实的哲学根据,后接的医学心神学是直接为人类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服务的应用科学。

我们暂时设以下若干专题列入生命心神学的主要研究范畴,以便统筹安排,分工协作。

(1)精气神学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识,认为生命是由精气神三者组合而成的,是“人身三宝”。中国历代研究资料非常丰富,足以形成一门专业。此外,还应包括对“性”与“命”的研究。我们已经注意到:当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在子宫的输卵管中受精之时,父母各将自己的精气神赋予精子和卵子之中了,形成合子即形成了新生命,新的精气神,开始了新的旅程。从这时开始,所谓的养生之道,即养命之道,重点应放在养神、养神明上。过去长期以来并未明确,只认为养生之道就是增加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能力等。这些都没有错,但都属于形而下的东西,它们都受命于形而上的神,养神才是主导的环节。今天,要把这个观点牢牢地树立起来。包括心意识的形成过程:胎前、胎后,心、意、识各自何时出现的?临命终时心、意、识又到哪里去了?这些另请参阅拙著《匡调元医论》第二版及本书专章。

(2)气功学:气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调身、调息、调心等早为大家熟知熟用,但不知其所以然。近些年来,研究工作受到了干扰,不如人意。有关方面应重新组织力量,开展深入研究。

(3)人体科学:自耳朵识字曝开以后,满城风雨,被有些人斥为“伪科学”!其实,这是人类原始具备的功能被偶然的发现,是真实的。这是钱学森对人类所做出的又一伟大贡献,将来必将受到举世瞩目。历史会做出正确结论的。据报道,台湾学者最近对此项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人体特异功能与人的心神活动密切相关,故应属太易心神学的范畴。

(4)梦的研究:我将梦列为太易心神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因为梦是人类心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又是迄今为止人类尚未破译的一个谜。我在本书中另有专项讨论。西方的学说可供参考,如《梦的释义》将一切都归之于“性”,已遭到众人之非议。

(5)生命科学:这是一个总纲性的大学科,应在太易心神学之上。它在国外已受到重视,包括思维科学、认知科学、脑科学等。这些研究成果当然应该予以重视、参考。

3.医学心神学

这是将心神学与医学实践结合起来,以解决其在人类生老病死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具体应用问题。要有以下三门主要学科:

(1)《黄帝内经》心神学:这是一项战略性、根本性的课题。我就是从闭门研究《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得到的启发。我体会《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神本论”“上守神,粗守形”,“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反反复复,谆谆教导人们,但人们却充耳未闻,视而不见,抓住形而下的东西不放,置心神于不顾,以至今日面对众多疾病而束手无策!

(2)体质气质学:这是我在1991年深入研究中医体质病理学后提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可以从体质入手研究体质(身)与气质(心)的关系,从而纠正体质和气质的异常。这是一个与生命直接相关的重要课题,其中既有深奥的理论内涵,更有实际的临床价值,可参阅本书专章。西方是将这个课题置于体质人类学和心理学中进行探讨的。

(3)中医临床神志病学:中医学中有神、魂、魄、意、志五脏神学说和喜、怒、悲、忧、恐五脏情学说,合而称为“神志”。它与脏腑学说密切相配。目前,神志病学已成为中医临床应用学科,并已推行于中医学院教学课程中,它相类于西医学的精神病学。

其实,易、老、庄、佛都是可以医心的。人类的一切疾病皆起也心神,愈也心神。为什么和怎么办就是医学心神学研究的任务。

4.术数心神学

术数,亦称方术,诸如卜筮、命理、相术、堪舆、择吉、太乙、遁甲、六壬、望气之类,都可以包括在内。一般都认为是迷信,是江湖骗术,我认为对此需要进一步分析。江湖骗术的确不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是胡说八道。但做学问就不能一概而论,一定要问:其中有无事实真理?如果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是事实,也要问个清楚,寻根究底,弄个明白。

我觉得至少其中有两项内容值得研究:一是命理,自先秦孔孟以下,汉代一大批学者如董仲舒、王充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天命”论的信奉者及宣扬者。后代也有反对者,怀疑者。天命胜人者,人胜天命者及改造命运者,是与不是,不能定论。正因为如此,所以值得研究。二是相术,即相面术。根据面相测知命运流年,预知凶吉,这是传统的相面术,如《麻衣相法》。我说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我在《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中提出的一种“科学相面术”。这是根据人的神、色、形、态以确定其体质与气质类型和疾病实况的方法和技术。有理、有据、有效,这是一门与民间流传的相面术性质完全不同的,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专门“技艺”。

5.宗教心神学

宗教是人类对宇宙间诸多自然现象不了解而引起的恐惧、猜想、信仰和精神寄托。神和神仙与宗教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宗教心神学是从相关宗教教理出发,以“心”和“神”为研究对象,然后对心和神做出新的理解。

可先从东方的两个主要宗教,道教和佛教开始。大家都同意哲学与宗教是不同的,如道家与道教,佛学与佛教都是不同的。哲学是宗教的指导理论,是由“哲学心神学”探讨的,已如前述。宗教则有特定的戒律、仪式和行为方式等要求,宗教心神学的重点在于从其种种行为方式中探求其心神理论。

如果佛学理论放在哲学心神学中硏究的话,那么其修证方法与实际效果当在宗教心神学中研究,如入定过程、六神通、去世后肉身不腐、舍利子形成,甚至如化虹现象等。我用自身做实验,自修静坐已十年,对“照见五蕴皆空”“一字般若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等境界有所体验和领悟。虽然仍很肤浅,但所论都不是空穴来风。

如某些佛教教派要求其信众吃素,不结婚。这是《佛说十善业道经》“戒杀生”“戒淫邪”理论的具体化,这样才能逐渐达到“慈悲心”和“清净心”的境界,其实质还是在炼心神。

道教认为炼内丹成功了可以成仙。《周易参同契》既是道家理论的书,又有道教炼丹之术。潘启明《周易参同契注释》第五章君臣脚政“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视之不见,近而易求”。其核心问题,还在于调摄心神而达到“空灵”之境。

6.太易心神学术语训诂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字语言复杂难懂,往往容易误解而以讹传讹,误导群众。作者认为,近60年来中医学术后继乏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国学基础不够,古籍读不懂,无法获得真知。因此,提出有必要对心神学中常用的术语进行认真的、深入的训诂论证,以正源流。我们应该严肃对待这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例如:心,《说文解字》称:“人心。土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脏。凡心之属皆从心。”《中华小字典》说:“①五脏之一;②思也;③本也,犹性也;④精要曰心;⑤中央曰心;⑥木之尖刺曰心;⑦二十八宿之一,亦曰火宿。”再加上本章探讨的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

再如:神,《说文解字》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中华小字典》说:“①天神;②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③凡事理微妙难穷者,亦曰神;④精神也;⑤姓也。”再加上本章探讨的“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这当然仅是最简单的举例而已,真正要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其内容当然要丰富得多。只有这样,“太易心神学”才能真正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而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建议专门创立一支“太易心神学术语训诂”。

7.太易心神学的现代研究

在中国,要创立一门新学科最好先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用中国传统的观点和方法做全面的研究,如上述六项。二是用现代习用的数、理、化、生物学等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二者各有长短。应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相互参照而用。根据个人体会:中国传统宏观的、整体的观点和方法已有五千年的经验和历史沉淀,远比西方现今微观局部观察和结论要深刻得多,奥妙得多。任何虚无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不可取的。这是我积60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病理研究后得到的切身体会,愿和大家分享。

目前西方物理学界对思维所做的量子物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实验心理学所做的一些测试等,可以引进和借鉴。例如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力学之父——普朗克博士曾叹道:“我对原子研究的最后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运动的量子组成。”并提出:能量(E)=h(一个量子常数)×v(振动的频率)。又有人说:“头上顶着高层次的灵性世界,脚下踏着物质化的实体世界,人既有肉体,也是灵体。”

最近,科学家朱清时院士做了两次重要报告:一次是“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一次是“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以量子力学原理通俗地说明了:意识是量子物理现象。报告中引用了大量现代研究结果,论证了“心物一元论”。这或许预示着一个现代科学新纪元已经开始。

但我认为,以上所述,可供参考,但绝不能取代传统“心斋”“坐忘”“冥想”“静坐”等修炼体悟法。研究物质的方法难以研究心神,秤量知识的方法难以秤量智慧。当然,借鉴和互相反映还是可以的,关键确实是在研究者的灵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