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都是一个无法抗拒的历史进程。越南与中国云南省比邻,中越边境线长1450公里,其中云南段长1353公里,设有3个国家级一类开放口岸。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中国云南和越南有着深厚的合作背景,二者同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两廊一圈”国家战略计划的主体。国际旅游合作是中国云南和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越经济一体化的直接途径。云南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必将走在中越经济合作的最前沿。

1.1.1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概念最早于1985年由T.莱维提出来的,截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特别具体的定义为公众所认可。一般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包含几个要点:一是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二是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三是信息、服务、商品、货币、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能够顺利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流动。当然,从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在全球统一规则下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

经济全球化之所以被提出,并得到世界范围的积极响应,主要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促进国际化分工与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结构合理优化和现代科技迅速传播,有利于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促进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但对每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双向的,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在面对全球化的竞争时,将要面对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经济全球化,当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经济全球化。既然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那么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在变化中求发展、在过程中找问题,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应对策略。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的概念范围往往大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地理范围,在区域范围内各个国家或地区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但这些国家或地区并非同一种背景、同一种文化,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劣势,使得各国在经济交往中存在诸多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就是为了调和这种矛盾而出现的。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伙伴国家之间市场一体化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区域范围内的各个国家或地区需要以联合的力量与外来的强大势力抗衡,以维护自身的经济、贸易利益,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政治上的国际联盟提供保障。因此,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员单位常常是地理位置相邻、社会政治制度相似、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有类似文化历史背景的国家或地区,它们致力于本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现了国际经济与政治正朝着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的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要依次经历贸易、要素、政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1),即先后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区域内国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和市场内所有要素的全面统一。

东亚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亚洲的亮点。遵循这一思路,在中越之间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值得尝试的。

1.1.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组建的自由贸易区域,它与欧盟(European Union, EU)、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并称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1992年,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1997年底,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与东盟商议拟建“10+3”合作机制;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10+1”模式形成。这一举措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将出现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其贸易额度将占到世界贸易总额的13%,将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和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中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而建立的,是实现区域经济共赢的模式。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将继续呈现更有力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将越来越趋于合理化。

第二,壁垒消除,各国间的相互直接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中国“走出去”战略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海外投资,随着自贸区的建成,中国的海外投资重点将优先选择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周边邻国,如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东盟新成员国。当然,市场的开放也会促使中国一部分垄断行业对外开放,如电信业、保险业、金融业和服务业,自贸区盟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也将扩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

第三,在自贸区的促进下,双边经济合作的领域将越来越宽。其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化。

除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之外,东南亚各国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呼之欲出,将有助于冲破发达国家发起的制度性贸易保护,迎来双方合作全新的“钻石十年”。相关资料显示,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和投资将进一步自由化和便利化,并努力向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新增双向投资1500亿美元的目标迈进。

1.1.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3)

亚洲也有一条和多瑙河相媲美的重要的国际性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在中国境内流淌的部分叫澜沧江,流出中国国境的部分叫湄公河。该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全长4880公里。目前所确定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在地域上包括了东南亚、南亚和中国西南的部分省份,总面积约256.86平方公里,包含约3.2亿人口。次区域范围内气候类型众多,地形地貌特征多样,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民族众多,人文、建筑、宗教信仰等风俗各异;历史文化古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价值极高、吸引力极强的世界遗产地。这里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在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GMS)项目于1992年启动,其目的是期望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机制。继柬埔寨金边会议之后,2005年7月4—5日,以“加强伙伴关系,实现共同繁荣”为主题的GMS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会议最终通过了《昆明宣言》,并确立了“相互尊重、平等协商、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的合作原则,在推动成员国全面开展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12月19日,以“致力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GMS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次区域合作的进程不断加快。2018年3月29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六次领导人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开幕,本次会议主题为“发挥25年合作成效,建设可持续、一体化和繁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并就继续加强区域投资合作、促进贸易往来、可持续利用资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也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国际旅游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本着相互信任、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提高次区域整体经济水平、增强次区域成员国综合竞争实力的目的,项目提出了以次区域交通通道建设为基础,建设次区域经济走廊的“三纵两横”方案。同时,次区域大力倡导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寻找能够形成共振点的产业,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起次区域内的多边合作关系,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内各国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支持特色经济发展,次区域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的建设也将首先集中于旅游业方面。

中国一直以来都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作为澜沧江—湄公河的一头一尾,中国与越南的合作尤其密切。越南是中国在东南亚和GMS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在1998—2000年三年中,中越贸易总额分别达到12.5亿美元、12.2亿美元、24.7亿美元,到2013年,中越贸易总额达504亿美元(该数据为越方统计数字,中方统计超过600亿美元),中国已经毫无疑问成了越南最大的贸易国。中国是越南大米、天然橡胶、煤炭、木薯的最大出口国,越南主要从中国进口工业原料、纺织品原料、机器设备等。

2013年12月16日,由中国南方电网总公司(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SG)、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China Power International, CPIH)和越南煤炭矿业集团(Vinacomin)按建设经营转让(BOT)方式展开投资合作的永新一号热电站项目签约,投资总额为20亿美元,其中80%由银行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永新一号热电站项目是永新电力中心总体规划的部分项目之一,该规划包括总装机容量1200兆瓦的永新一号热电站、总装机容量1200兆瓦的永新二号热电站和总装机容量2000兆瓦的永新三号热电站三个项目。预计永新一号热电站项目将于2018年投入运营,每年可供电量80亿千瓦时,该项目是目前中国对越最大投资项目。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对越投资排在第九位,至2013年底中国对越投资总额累计为78亿美元。

1.1.5 两廊一圈(4)

共建“两廊一圈”的提议是2004年5月20日越南总理潘文凯在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的。作为回应,同年10月6日,温家宝总理对越南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十六字方针,并发表了《中越联合公报》。公报就双方主张共建“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覆盖面积14万平方公里)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形成了中越关于“两廊一圈”的合作构想,在战略层面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突破。“两廊一圈”的建设标志着中越经济在迈向一体化方面进入了规划和实际操作层面,成为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发展的大好时机。

1.1.6 “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和“桥头堡”战略(5)

2011年6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边境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边境地区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利用,发展文化产业,并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开发具有边境特色的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鼓励发展特色旅游。该规划不仅为我国边境省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指导,更预示着边境地区的旅游业正在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契机。

“桥头堡”是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7月考察云南的时候提出的战略理念。随后,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2012—2020年)》,特别强调了西南地区的关键性地位,同时加强西南地区的开放。这一战略的推进对促进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各国,特别是相邻国家的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云南将紧抓这一机遇,努力朝着成为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的目标迈进。云南桥头堡战略的具体定位如下:

第一,将云南建成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构筑陆上大通道。

第二,将云南建成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借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东风,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

第三,将云南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第四,将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第五,将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根据《云南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专项规划制定指导意见》,云南“桥头堡”战略为期十年:第一个五年(2011—2015年),重点集中在交通道路网络、油气管道、物流、边境口岸和印度洋口岸建设;第二个五年(2016—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昆明、曲靖、大理、蒙自为核心的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国内、国际运输网络,加大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特色农业、旅游业、矿产、生物制药、金融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推进中越国际旅游合作既是实施云南“桥头堡”战略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云南“桥头堡”战略顺利达成的催化剂,因此研究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1.1.7 “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One Belt and One Road”,OBAOR,或“One Belt One Road”,OBOR,或“The Belt and Road”,BAR)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6)。“一带一路”实质就是跨越边境的次区域合作(7)。该思路继承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吸纳新地缘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将重点集中于跨境地区的合作,争取获得“1+1>2”的整合效应(8)。云南作为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成为该区域涉及的中国九省区之一,是该区域能源、经贸、金融等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成员(9)。就滇越区域合作而言,由于自然、人文领域的地缘优势,边境空间上的邻近性,以及中国云南和越南核心城市区的边境需求,滇越区域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将成为滇越旅游业发展的新窗口和新平台,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客源市场空间巨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