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双胞胎怎么会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

某小学正在办理新生入学手续,有两个小男孩同时来到招生老师面前。他俩长像一样,出生年月一样,父母的姓名也一样。招生老师不禁问道:“你们是双胞胎吗?”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老师大吃一惊,不是双胞胎怎么会有这多相同的地方?两个学生说:“我们是三胞胎中的两个。”

为什么老师一见两个酷似的小孩,就马上想到他们是双胞胎而不是三胞胎中的两个呢?原因就在于她习惯了一种常规性思维,因为常规性思维方式会让人的思维产生一种惯性,这种惯性还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影响人的活动。这就是定型化效应。

定型化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只能与其中的部分成员交往,因此,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用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针对定型化效应,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对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用词汇描述所见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描述为:仇恨、绝望……第二组描述为:深邃、坚强……对于同一个人,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提示不同,就在描述时用了差别如此之大的词汇,可见,定型化效应的力量真的很巨大。

定型化效应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搜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予有限材料的基础上作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作出正确的评价。

劳伦斯经过繁华的火车站前,看到一个双腿残疾的人摆设铅笔小摊,他漫不经心地丢下50元,当做施舍,然后快步离开。但是没走一会,他又返回来了,劳伦斯抱歉地对这残疾人说:“不好意思,我居然把你当做一个乞丐,你是一个生意人,对吗?”过了几个月,他再次经过火车站,一个店家老板站在店门口微笑喊住他:“我一直期待你的出现。”那个残疾人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做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真是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人生。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在我们的果园里,我们不独喜欢早结果实的树,也喜欢晚结果实的树。因为每一事物总有它可以称赞的季节,尽管季节迟一点,毕竟它的生存没有白费。”他的这番话实际是想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定型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摒弃其消极作用,不能犯“出了窑的砖——改不了”“一日行窃终身是贼”“一碗清水把人看到底”的错误。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对他们精心培养,不能放弃任何使他们向正面转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