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渌水亭的文化价值与意义:纳兰与渌水亭

渌水亭实际上是纳兰家族玉泉山别墅外临湖的一座小亭,因外借瓮山泊湖面、荷花、稻田、绿树并玉泉山、金山,而格外自然清丽,而被纳兰并友人屡屡写及。

纳兰友人写渌水亭最肖者,当属朱彝尊《台城路·饮容若渌水亭》,云:

 

一湾裂帛湖流远,沙堤恰环门径。岸划青秧,桥连皂荚,惯得游骢相并。林渊锦镜,爱压水虚亭,翠螺遥映。几日温风,藕花开遍鹭鸶顶。不知何者是客,醉眠无不可,有底心性。砑粉长笺,翻香小曲,比似江南风景,看来也胜。只少片夭斜,树头帆影。分我鱼矶,浅莎吟到暝。

 

一片风景如画。

因此,渌水亭首先在园林史与北京生态史上有其价值,当然,渌水亭之所以被人们所重视,更在于其文化价值。

(一)关于渌水亭与纳兰诗词

纳兰写渌水亭诗有《渌水亭》,云:

 

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

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五“五言排律”。

 

此是写秋景,“碧云万顷变黄云”写玉泉山下稻田秋熟景象逼真形象。

性德作于渌水亭词六首,《秋千索·渌水亭春望》三首、《天仙子·渌水亭秋夜》三首。

《渌水亭春望》云:

 

垆边唤酒双鬟亚。春已到卖花帘下。一道香尘碎绿苹,看白袷亲调马。烟丝宛宛愁萦挂。剩几笔晚晴图画。半枕芙蕖压浪眠,教费尽莺儿话。

 

白袷,旧时平民的服装,亦借指无功名的士人。金农《寄赠于三郎中山居》诗之一:“身离束缚卸犀围,白袷披时少是非。”康熙十一年,性德中举,则此词写此前诗。

“看白袷亲调马”,写清朝初年旗人重骑射习俗。朱彝尊挽性德诗云:“射鸟连矢发,走马万夫看”,底是写实。

“烟丝宛宛愁萦挂。剩几笔晚晴图画”,并前句,画出玉泉山下春天傍晚夕阳、柳丝下,风流公子的走马形象。

二、三首云:

 

药阑携手销魂侣,争不记看承人处?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悠扬扑尽风前絮,又百五韶光难住。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

 

游丝断续东风弱,悄无语半垂帘幕。红袖谁招曲槛边,飏一缕秋千索。惜花人共残春薄,春欲尽纤腰如削。新月才堪照独愁,却又照梨花落。《通志堂集》卷七“词二”。

 

“药阑携手销魂侣”当写当年与卢氏在一起的景象,“除向东风诉此情,奈竟日春无语”、“惜花人共残春薄”,写卢氏死后,知音难觅,情只诉于东风。

复可知,词当作于康熙十六年卢氏卒后。

《天仙子·渌水亭秋夜》写相思,云:

 

水浴凉蟾风入袂,鱼鳞触损金波碎。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

 

凉蟾,指秋月,亦泛指月亮。宋晏几道《阮郎归》:“个人鞭影弄凉蟾,楼前侧帽檐。”鱼鳞,借指鱼鳞状的云。宋梅尧臣《春晴对月》:“云扫鱼鳞静,天开桂魄清。”

词写相思,见月色而愁增,以酒浇愁,却落得“心自醉,愁难睡”。其二云:

 

梦里蘼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暗钟明月不归来,梁上燕,轻罗扇,好风又落桃花片。

好在软绡红泪积,漏痕斜罥菱丝碧。古钗封寄玉关秋,天咫尺,人南北,不信鸳鸯头不白。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九“词四”。

 

玉郎,旧时女子对丈夫或情人的爱称。《群音类选·完扇记·幽阁相思》:“玉郎消息,何日到金陵。”

“不信鸳鸯头不白”句堪可思议。

徐树敏(纳兰师徐乾学子)《众香词》介绍所选词作者沈宛云:“沈宛,字御蝉,乌程人。适长白成容若进士,甫一年,有子。得母教《选梦词》。”上海图书馆藏“纳兰成德手简”,成德寄予好友顾贞观一柬云:

 

顷闻峰泖之间颇饶佳丽,吾哥能泛舟一往乎……闻琴川沈姓有女颇佳,亦望吾哥略为留意,愿言缕缕,嗣之再邮,不尽。

 

信函书于康熙二十三年春。赵秀亭:《女词人沈宛与纳兰性德》,《满族研究》,1987年第4期。故,颇疑该词中“不信鸳鸯头不白”,系写纳兰与沈宛事,当作于康熙二十三年秋的玉泉山渌水亭。

(二)关于纳兰性德之“楞伽山人”号

性德有“楞伽山人”号,当与佛教大经《楞伽经》有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禅宗东来初祖达摩禅师以之付慧可,云: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章。

 

楞伽,为山名,在今斯里兰卡,佛陀在此山顶城讲经,故名。性德以此为号,或者代表他对本经经义的认同。梁佩兰祭悼纳兰性德诗中即云:“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

(三)关于《渌水亭杂识》

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19岁,因读书交往,累书片段文字,积而成《渌水亭杂识》,其序中,性德写道:

 

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之四年,遂成,曰《渌水亭杂识》,以备说家之浏览云尔。

 

“逾之四年”,当指超过四周年,则书成于康熙十五年,正是纳兰与卢氏琴瑟和鸣之时。

该书确如性德所言,或为读书、或为聊天之笔记,内容庞杂,天文地理、经史百家、国计民生、为人处世等各方面内容皆有,最能体现这一时期(19至22岁)纳兰性德的学习过程、学养与思想倾向,主要反映在对三教思想的初步了解和三教各有义理的认同上,但主体思想是传统儒学思想。

 

三教中皆有义理,皆有实用,皆有人物。能尽知之,犹恐未当古人心事,不能伏人,若不读其书,不知其道,唯恃一家之言,冲口乱骂,只自见其孤陋。

 

其《与某上人书》云:

 

昨见过时……承示:“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令仆参取。时即下一转语云:“万法归一,一仍归万。”此仆实有所见,非口头禅也……竺氏求空而反滞于有,不如吾道之物物皆实,而声臭俱冥,仍不碍于空也。

 

(四)《大易集义粹言》

《大易集义粹言》,全称《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纳兰性德辑。

《易经》为儒家六经之首,历代学者、研究者众多,又因其与理学的密切关系,尤为宋以后诸儒所重。

《大易集义粹言》系纳兰性德选集各家“注易”观点的著作,书前成德序,款署康熙丁巳,即康熙十六年(1677)。是年,性德23岁。性德自序云:

 

宋陈隆山《大易集义》六十四卷、曾穜《大易萃言》七十二卷,二书摭集宋儒论说几十八家,而《萃言》所采二程、横渠、龟山、定夫、兼山、白云父子七家,其康节、濂溪、上蔡、和靖、南轩、蓝田、五峰、屏山、汉上、紫阳、东莱十一家之所皆《集义》上下经所引、而《萃言》未之及也;《粹言》有《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集义》止上、下经。

余窃病其未备,因于十一家书中将讲论《系辞》以下相发明者一一采集,与《粹言》合而订之,间以臆见考其原委,定其体例……

书成,请正于座主徐先生。先生曰“善”,命梓之,附诸《经解》之末。

 

朱彝尊《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序》云:

 

吾友纳兰侍卫容若,以韶年登甲科,未与馆选,有感消息盈虚之理,读《易》渌水亭中,聚《易》义百家插架,于温陵曾氏种《粹言》、隆山陈氏友文《集传》精义一十八家之说有取焉,合而订之,成八十卷。

 

因此,该书可以视为纳兰性德读《易》资料汇编并自己读《易》经验总结。

按,《通志堂经解》辑刻于康熙十九年(1680)王爱亭:《〈通志堂经解〉版本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则纳兰性德《大易集义粹言》“梓之,附诸《经解》之末”之事应完成于是年前后。

(五)关于渌水亭集会

康熙十八年三月初一,康熙皇帝御试各地举荐之博学鸿词于保和殿。是年夏,纳兰在渌水亭召集诸友人宴饮,称“渌水亭宴集”,与会诸人赋诗结集,性德并作《渌水亭宴集诗序》,中云:“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灵云尔。”

由于与会者多为一时名士,加之性德在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渌水亭一次普通的集会,备受后人的关注,也因此为渌水亭、为京西史地增添了无数的光彩。

但是,也需要注意,纳兰性德与他的好友曹寅都以侍卫的身份与江南文人有很深的交往,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顾贞观等人都是性德和曹寅的宴饮集中的常客。

不同的是,性德的集会除在城里的家中外梁佩兰:《六莹堂集·二集》卷四《题顾梁汾所藏楞伽山人遗迹,寄纳兰侍读恺功》诗。诗云:“吁嗟斯人不可见,流光倏忽如虹电。回忆从前十九年,通志堂中集名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有的还安排在京西园林中,这当然是由明珠的地位和财力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