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涛集》后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几乎都是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写下的。以前发表的文章,本来有一个剪贴本,已在十年内乱期间丢失,其中有保存价值的似乎也不多,因而只收了记得起来的几篇。

这些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艺术随笔和美学小品;其二是诗文欣赏。大多卑之无甚高论,篇幅也不太长,因为所见不深不广,自然放不开手脚;加以业余时间有限,见缝插针,故颇以短制为便。有几篇较长的专题性论文,以及书评杂札之类,为求全书体例一致,除留下性质相近的个别篇章外,余皆同意编辑意见,欣然抽去。

名为“听涛集”,夏承焘师的序中已说了一层意思。身为浙人,聊取本地风光而已。钱塘江潮,素称天下奇观,我居杭州二十多年,却只看过一回潮,似乎没有想象中那样惊心动魄。有一年游普陀,寄宿在岛上的一所古寺旁。静夜倚枕,忽闻涛声拍岸,洋洋盈耳,如聆钧天广乐,不禁心往神驰。这种听涛的心理体验,使我想起欣赏文艺作品。我每读一本好书,掩卷之后,常常浮想联翩,情不自已。看戏、观画、听音乐,乃至游览名山大川,亦复如是。积习使我在欣赏体验之余,爱用文字留下一点痕迹。收在这个集子中的多半是这样的产物。

这些文章曾在报刊发表或电台广播(赏析的多数篇章是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和欣赏》专题而写的),感谢编辑同志和许多热心的读者及听众,如果没有他们的建议、督促和鼓励,我也许要懒散得多。

最后,还应该感谢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美意,使这些零零散散的小文得以集中起来,有机会奉献给更多的艺海听涛的同好者。

吴战垒

1983年菊花开时,于杭州东城


小真按:《听涛集》书评有吴调公《立足于审美实践的文艺欣赏——读<听涛集>》(《文学词论》1987年3期);李乡浏《文艺赏鉴新葩——读<听涛集>》、湫海《艺海听涛的断想——读吴战垒<听涛集>》(《花港》1985年第77期);张学舒《心往神驰听“涛声”——读<听涛集>》(《西湖》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