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成长型企业的困境与突破

自2014年3月我国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和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的号召以来,神州大地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态势,各类市场主体和新登记注册企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见表0-1)。

表0-1 2014—2016年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及新登记注册企业情况

(根据国家工国总局网站发布的资料整理)

从表0-1可知,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我们知道,创业是有风险的,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要存活下来,需要面对许多考验与挑战。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平均寿命为5年的占近六成,企业成立当年的死亡率1.6%、第2年6.3%、第3年9.5%,其中第3年到第7年平均死亡率最高,之后渐趋平稳。美国《财富》杂志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的占62%,能存活50年的企业只有2%。贝塔斯曼等人通过对10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分析发现,在1年之内离开市场的企业占5%~10%,在最初两年之内退出市场的企业占20%~40%,可生存7年以上的企业仅占40%~50%。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新经济环境下,很多企业快速成长,并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繁荣和扩张。但是,“十三五”以来,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日益复杂和动荡的环境下,很多企业由于顶层设计缺失,面对危机和突发事件不知所措,遭遇成长困境。

(1)方向不明,战略缺失,盲目多元化。湖州一家成长性较好的制笔企业除了参股文具公司,还参股家具、生物科技和电子科技等企业。董事长认为,多进入几个行业,总会有行业挣钱的。温州一家成长性和盈利性都很好的眼镜企业涉足房地产和光伏行业,最后导致资金断裂、老板跑路。杭州一家从事窗帘和墙纸生产的企业涉足生态旅游、电子商务和食品等行业。这些企业之所以涉足不同行业,主要是因为缺乏愿景,方向不明,战略缺失,希望通过多元化解决企业发展困境。

(2)风险意识缺失,违法违规经营。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要有风险意识,要守法经营,但最近两年来,因违法违规经营被查处的企业明显增多。比如前海人寿,2012年成立以来,2013—2015年三个财年,保费分别为2013年125亿元、2014年348亿元、2015年779亿元,其中万能险分别贡献2013年121.4亿元,占比达96.86%;2014年313亿元,占比达89.94%;2015年598亿元,占比76.78%。前海人寿实际控制人是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2014年以来,宝能集团频频进出A股市场,入股多家上市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2月,钜盛华(宝能集团控股99%)与前海人寿共持有40家A股上市公司股份,而且前海人寿成为万科A、南玻A、韶能股份、中炬高新第一大股东。2016年12月5日,保监会停止前海人寿万能险新业务以及三个月内禁止申报新产品。2017年2月24日,保监会因该公司编制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问题对前海人寿和董事长姚振华进行了处罚。又如上海泽熙投资管理有限公司2009年12月成立,公司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徐翔,注册资本3000万元。2015年11月1日,公安机关对徐翔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016年4月,徐翔等人涉嫌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犯罪被依法批准逮捕。2017年1月23日,徐翔因犯操纵证券市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并处罚金80万元,依法追缴违法所得93亿元。

(3)核心业务不明,丧失自身优势。核心业务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2017年2月24日,顺丰控股在深交所上市,股价连续涨停,董事长王卫成为千亿富豪。而宅急送和星晨急便的创始人陈平(曾经被誉为“民营快递业第一人”),在事业顶峰时还计划收购顺丰速运。1994年陈平创立北京双臣快递公司。2003年公司更名为宅急送,营业额超2亿元,公司创始人陈平荣获“2003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宅急送营业额达8亿元,并获得“2006CCTV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称号。2008年陈平离开宅急送之后,2009年3月创立北京星晨急便速递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没多久,就获得阿里巴巴7000万元战略投资。外界普遍认为,星晨急便和阿里联姻,让公司享有其他竞争对手不可比拟的优势。一夜之间,几千个加盟商寻求加盟星晨急便。但仅仅三年,2012年3月星晨急便解散了,不仅赔光了钱,还拖欠了员工工资。星晨急便的创始人陈平不仅是民营快递业第一人,而且还拥有15年的快递从业经验,7000万元的阿里巴巴战略投资,60亿元的淘宝快递大蛋糕,还有每年200%的电商增长速度。可惜的是,由于核心业务不明,这些优势很快丧失殆尽。

(4)人才梯队建设滞后,团队作战能力不强。商场如战场,稍有不慎,便会失守。面对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果没有人才梯队,不能形成团队作战能力,仍然靠单枪匹马,就会出现“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情况。根据腾讯网报道,2013年7月15日,年仅36岁的淘品牌御泥坊董事长吴立君突发脑疾猝死。2015年11月10日身家30亿元、年仅43岁的金莱特上市公司董事长田畴突发心肌梗死,溘然离世。2016年10月5日,年仅44岁的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锐因为突发心肌梗死过世。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早在2004年11月7日,时年38岁的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之死就已引起关注。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之后,由于规模迅速扩大,与此相应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企业不能及时建立人才梯队,不能发挥团队作战能力,创始人或高管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企业成长就可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5)品牌意识不强,为他人作嫁衣。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意识的缺失。以服装行业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是,近年来,受到市场需求缩小、经营成本上升的双重夹击,服装制造业正在经历成本困境。这些服装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来料加工、代加工的模式,品牌意识不强,产品附加价值低,在成本上升、销售价格没有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非常低,甚至亏损,所以,服装企业或选择停产,或转移到其他成本比较低的地区去,或破产就成为必然。2017年3月3日央视财经报道,2016年年底,浙江诸暨市枫桥镇共有9家企业倒闭,其中7家就是纺织服装企业。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是全国童装名镇,但童装品牌附加价值非常低。医疗器械行业也一样,2015年市场总规模约3080亿元,为2007年的近6倍,但是知名品牌企业不多。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151家,仍然存在“小而散”的特点,产品附加价值低。

这些问题的存在,从表面上来看是某些行业或部分企业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与痛苦。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全球化的视角、国际化的视野、国际化的语言和国际化的方法。这就要求企业家对企业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通过愿景聚集优秀人才,通过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创新把握未来,通过危机管理降低企业风险,通过管理体系建设激发团队活力,引导企业实现“蜕变”,从而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对成长型企业来讲,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下五个问题:

(1)愿景、战略和文化等问题。企业未来要走向何方?核心价值观和使命是什么?愿景如何构建?需要什么战略?企业家要具备哪些才能?如何导入CIS?如何构建企业文化?

(2)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舆论引导与媒体应对、变革与创新管理等问题。企业在成长中要防范哪些风险?避免哪些危机?做好哪些舆论引导?处理好哪些危机?要进行哪些变革?开展哪些创新?

(3)核心能力与融资、销售、生产与信息化等核心业务问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如何有效拓展融资渠道?如何开展销售管理?如何加强技术管理?如何提升现场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4)人力资源管理与团队建设问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进行工作分析与评价?如何开展人力资源规划?如何进行人力资源招聘与配置?如何组织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如何实施绩效管理?如何推进薪酬福利改革?如何妥善处理劳资关系?怎样打造管理团队?

(5)品牌建设、客户关系维护与市场拓展问题。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加强品牌建设?如何开拓市场?如何选择优质客户?如何建立客户关系?如何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如何维持客户关系?

本书将围绕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上述问题,结合笔者10多年来的管理咨询与培训经验,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管理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按照工业4.0的发展要求,从实践层面引导成长型企业管理者系统思考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构建成长型企业复合协同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成长型企业五项管理能力,突破成长型企业发展的“瓶颈”:

(1)愿景设计、战略规划与文化管理能力;

(2)风险防范、危机管理、媒体应对与变革管理能力;

(3)核心能力与核心业务培育能力;

(4)人力资源管理与团队建设能力;

(5)品牌建设、市场拓展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条件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企业要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要求,系统思考成长过程中五个方面的问题,彻底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惯性,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走出“拼价格”的“沼泽”,进入“拼智慧”的“阳光大道”,真正实现企业持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