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一 民俗
(一)服装服饰
埃塞俄比亚的服装服饰多种多样,反映出埃塞俄比亚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许多服饰既美观又实用,反映了埃塞俄比亚人民适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美的非凡能力。据记载,棉纺技术于公元1世纪从阿拉伯半岛传入埃塞俄比亚。从阿克苏姆王国时期起,棉布就成为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要服装服饰原料,棉布也是阿克苏姆王国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由于埃塞俄比亚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自然环境、气候气温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各地居民的服装服饰也丰富多彩。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交往日益增多,埃塞俄比亚人的服装服饰更具多样性,除了传统服装外,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学生、专业人士喜欢穿着现代西式服装。
1.高原地区的服装服饰
在埃塞俄比亚中部和北部高原地区,主要是阿姆哈拉和提格雷地区,妇女的主要服装是一种叫“凯米斯”(Kemis)的服饰。“凯米斯”用棉布制成,类似中国的长袖连衣裙,颈部、衣袖边缘和折边绣有花纹,花纹的图案通常为十字架。有的“凯米斯”式样相对简单,是一种直上直下的裙子,在腰部束以一根布带。有的则做工考究,做成许多褶子,并在腰部向里收缩,以利于妇女穿上后充分展示身材。高原地区女性居民常常在“凯米斯”外套上一件“沙马”(Shamma)。“沙马”为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棉布,对折后裹在肩上和头上。现在,“沙马”也与其他现代西式服装如裙子、裤子等一起穿,套在这些现代服装的外面。除“凯米斯”和“沙马”外,高原地区的居民还常常穿凉鞋或无跟的拖鞋。高原地区妇女的另一种较为普遍的服饰是“内特拉”(Netela),它是一种长方形的白色薄棉布披巾。阿姆哈拉族和提格雷族妇女还喜欢戴银质和金质首饰。耳环、项链、戒指为高原地区较富有居民的主要饰品。
高原地区男子一般穿裤子,他们的裤子做工较为考究,在膝盖以上向外张开,膝盖以下则收口,有利于劳动和运动。上身一般穿棉布衬衫,其式样与西式衬衫大同小异。外面一般罩一件“沙马”,其式样与妇女穿的“沙马”差不多。在冬季,高原地区男子还经常穿一件斜纹图案的夹克,称为“加比”(Gabi)。这是一种类似毛毯的长披巾,布质较粗且厚,主要用于保暖。还有一种比“内特拉”稍厚的披巾,称为“库塔”(Kutta)。另外,高原地区男人还戴一种称为“巴诺斯”(Barnos)的帽子。高原地区男人,不论老少都有手持木棍和皮鞭的习惯,即使是在城市地区,也可见手持木棍或皮鞭的男子。据说这原是为了对付野兽,但现已成为一种习惯。
2.低地居民的服装服饰
生活在高原地区的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的服装服饰对生活在低地的埃塞俄比亚人的服装服饰有着巨大影响。在埃塞俄比亚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低地各民族采用了高原地区民族的许多服装服饰,并加以改进,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
奥罗莫族男子的主要服装为“瓦亚”(Waya)。这是一种与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的“沙马”相似的服装。所不同的是,奥罗莫人常常在“瓦亚”上涂以黄油,使棉布变得更厚、更密不透风,因此更能保暖。奥罗莫男人的裤子与阿姆哈拉人的裤子相似。奥罗莫妇女的服饰则多种多样,一些地方的妇女喜欢穿一种束腰长袖的外衣;有些地方的妇女则喜欢袒胸露乳,肩上披一块披巾,下身则穿皮裙子。奥罗莫妇女还普遍喜欢戴用金、银或贝壳制成的饰品。
埃塞俄比亚南方的因加萨纳族(Ingassana)则几乎没有穿衣服的习惯。该族的男子一般只系一根腰带,在腰带上挂几片铁皮作为遮羞。妇女则只穿一件用条状兽皮做的小围裙。
索马里族游牧民妇女一般只在下身裹一块棉布或兽皮,上身裸露,乳房用简单的金属装饰品覆盖。索马里族游牧民男子则一般穿一种与“沙马”相似的披毯,称为“马罗”(Maro)或“托布”(Tob)。
居住在埃塞俄比亚东部的哈拉尔人服装服饰的式样则比埃塞俄比亚其他少数民族丰富得多。他们的衣饰融会了埃塞俄比亚高原服饰与阿拉伯半岛穆斯林服饰的特点。妇女们一般戴面纱,穿丝绒、丝绸或棉布裤子,上身穿一件色彩鲜艳的外罩,衣服上饰以各种各样的图案。许多人在脸上、脖子上和手上纹以各种图案,佩戴各种精美的用金、银或贝壳制成的饰品。
3.宗教服饰
埃塞俄比亚正教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国各地随处可见正教教堂,教士、执事、修女随处可见。他们的服装服饰也是埃塞俄比亚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士和执事的服装相对复杂,他们一般穿一种类似“凯米斯”的棉布长袍,身披用厚重的衣料制作的直领大斗篷,称为“喀巴”(Kaba),头戴一种被称为“科卜”(Kob)的用棉布制成的圆顶狭边钟形帽,手执拂尘、十字架或手杖。在重要场合,教士和执事的肩上还披一件色彩鲜艳的“内特拉”。级别较高的教士还佩上绣有精美图案的佩带。修女的衣饰较教士简单,她们一般穿用粗布制作的“凯米斯”,不加任何装饰,以棉布裹头,脖子上戴十字项链,老修女还会扶一根拐杖。
穆斯林占埃塞俄比亚人口近一半,伊斯兰宗教人士的服装服饰与普通穆斯林几乎没有区别。他们一般身着长裤,上身着“凯米斯”,戴头巾,一些人还披斗篷。
(二)饮食
由于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埃塞俄比亚各地居民饮食习惯亦有很大不同。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苔芙(Teff),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所独有,其果实似我国的小米,但米粒更小。苔芙制成的食品为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居民的主食。苔芙面经糅和发酵后在平底锅上烙成既松又软的煎饼似的大软饼,称为英吉拉(Injera),置于金属或竹编容器上,再将煨制的菜肴倒在英吉拉上,食客用手撕开英吉拉,沾着煨制的菜肴吃。煨制的菜肴统称为沃特(Wat或Wot),其原料多种多样,如肉、蛋、蔬菜、豆类、动物内脏等均可作为烹制沃特的原料。煨制出来的菜肴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席罗沃特(Shiro Wat)、米西尔沃特(Misir Wat)、多罗沃特(Doro Wat)等。席罗沃特用干豆加入多种香料煨制而成,是一种广受欢迎的菜肴;米西尔沃特则用小扁豆煨制而成。还有一种称为特里帕的菜肴,是用切成小块的牛肚加入各种调味料煨制而成,颇受在埃塞俄比亚生活的中国人的欢迎,为中国游客必尝之食品。埃塞俄比亚人正餐的最后一道食品往往为新鲜的生牛肉,称为基特伏(Kitfo),配以干辣椒粉,味道鲜美。埃塞俄比亚人喜爱吃的一种零食是达博科罗(Dabo Kolo),是一种油炸的食品。
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有两种主要的传统饮料,一种称为“特拉”(Tella),一种称为“特吉”(Tej)。“特拉”是一种土法酿制的啤酒,主要原料为玉米、大麦和小麦芽,辅料为几种埃塞俄比亚特有的干树叶。“特吉”是一种蜂蜜酒,主要原料为蜂蜜和水,加上各种香料发酵而成。“特吉”的含酒精度比“特拉”强。此外,埃塞俄比亚还有一种酒精饮料,称为“阿拉基”(Araki),类似中国的白酒,无色透明,浓度甚高,其酿制过程亦比上述两种饮料复杂得多。制作“阿拉基”的原料多种多样,较好的“阿拉基”用小米酿制而成,也有的用小麦、大麦或玉米酿制,有的还加入蜂蜜作为配料。
(三)居住
与埃塞俄比亚极富多样性的民族和文化一样,埃塞俄比亚各族人民的建筑风格也极具多样性。在这里,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新潮、简陋与豪华并存。在亚的斯亚贝巴等大中城市,埃塞俄比亚传统与西方风格的建筑物比肩而立。一方面,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另一方面也可看到低矮的铁皮房与简陋的茅草屋。但就传统民居而言,大多数民族都以茅草为屋顶材料。不过,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采取的建筑材料也很不相同。
阿姆哈拉人的民居相对简单。他们把树枝固定在地上,围成一个圆圈,以柳条进行横向的编织和固定,再将泥土、牛粪和苔芙草的混合物糊在树枝上,是为墙。屋顶亦以树枝搭成,为尖顶,中间以三四根较粗的树枝支撑,上面以茅草覆盖。这种房子没有窗户,只留一个门供人进出。屋内的主要空间为卧室,也留出一定空间用作厨房。由于没有烟囱,生火时烟从茅草屋顶散出。
提格雷人的住房与阿姆哈拉人不同,他们的住房大多为方形,也有少数为圆形,墙壁一般不用树枝和泥土,而用石头。屋顶为平顶,以树木为梁,再以草泥覆盖。屋外一般有石阶通往屋顶。提格雷人习惯于在晚上把家禽安置在屋顶,以防野兽侵害。
奥罗莫人的居住地域广阔,因而其建筑风格亦有较大差异。马尔察(Marcha)地区的奥罗莫人的房子与阿姆哈拉人的茅草屋相似,所不同的是,该地区奥罗莫人的茅草屋有向外伸出的屋檐,屋檐以数根树枝支撑,形成一个圆形的阳台,可以堆放柴火和其他杂物。屋内一般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房间,较大的房子里面还套着一个圆形的房间,用作主卧室,外面的圆形过道则分隔成数个小房间,分别为厨房和儿童卧室。季马(Jimma)地区的奥罗莫人的住房也为圆形的茅草屋。与马尔察人住房不同的是,季马地区居民习惯将一个圆形的瓦罐倒扣在房屋的尖顶上。
沃莱塔人的住房外形看上去有点像蜂窝。墙为圆形,用树枝糊上泥土而成,房顶用树枝和茅草作材料。有一点与众不同的是,沃莱塔人的屋顶上都要安上一枚鸵鸟蛋,以此来祈求丰收和平安。沃莱塔人房子里面的空间一般都比较大,以竹篱笆隔成几间,到了晚上,人与家禽同居于一室,既保护牲畜免于食肉动物的侵害,又可在寒冷的晚上保持室内的温度。
阿法尔人的住房在外形上看上去像一个盔甲。它是由大树枝加上棕榈纤维编织而成,屋顶上以编织的草席覆盖。阿法尔人一般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的房子建在一起,形成一个村落,村落周围筑有篱笆墙或石头围墙,以防止野兽的侵袭。
哈拉尔人的住房主要有两种,一种称为“草房”,一种称为“木框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框房”已逐渐取代“草房”,成为哈拉尔人的主要住房。“草房”的墙为圆木,插在地上,以铁钉固定,墙的外表糊以泥土,屋顶则为树木覆以茅草,中间以一根圆木支撑,故名“草屋”。“木框房”实为石头房,墙用石头作材料,一般为两层,楼板和楼顶均为树木,故名。屋顶先铺以干草,再糊以哈拉尔地区所特有的一种黏土。房屋的外墙一般亦糊以黏土,内墙则涂以白石灰。房屋的上层一般为卧室,下层则为厨房和会客室。
古拉格人的建筑方式与选材颇具特色。每户古拉格人一般有三间茅草房,分别为大房子、客厅和储藏室。三座房子呈三角鼎立状,大房子建在庭院的中央,两座小房子分别坐落在大房子的两后侧,其中客厅建在大房子左后侧约15米处,储藏室则建在大房子右后侧约10米处。所有房屋均就地取材,不用一根钉子。“大房子”的占地面积依各家各户的经济状况不同而不同,一般最小为直径4米,最大不超过7米。墙的材料一般为松树,墙高一般为3~3.5米。房屋中间竖立一根粗树干,以支撑屋顶。屋顶则覆以树枝和茅草。
(四)礼仪和饮食文化
埃塞俄比亚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可以说是个礼仪之邦。
尊老是埃塞俄比亚传统的礼仪之一。不论在什么场合,长者都会受到特别的尊重。在埃塞俄比亚语言中,“你”、“我”、“他(她)”等都有尊称,专门用来称呼年长者。
埃塞俄比亚人待人接物有一套讲究的礼节。陌生人初次见面时,通常握手;如果遇到长者,还握住其双手;如果是熟人见面,则行贴脸礼,贴三次。
当有客人或者长者进屋时,房屋的主人要站起来迎接。如果不站起来,会被认为是对客人不敬。客人进屋后,主人要请客人先坐下,然后自己才能坐下。同样,主人也要尽快坐下来,以免客人久站。
埃塞俄比亚人的主食为英吉拉。埃塞俄比亚人的家庭一般不使用西式餐桌,而用草绳编织的圆形箩筐作台子,称为梅索卜(Mesob);不用刀叉而用手抓。进餐时,主人和客人围着梅索卜而坐。进餐前要洗手,通常主人会端来一个瓦盆,手提水壶,让客人轮流洗手。客人要等主人先动手撕开一块英吉拉后才可开始动手吃东西。吃东西时,客人只可以吃他面前的那部分,切不可随意挑拣。客人在吃完面前的英吉拉后,主人会及时添加。如果是招待尊贵的客人,主人还会用手抓一把食品送到客人的口中。
埃塞俄比亚人说话谦恭,他们很少大声喧哗。任何高傲或自大的言语都会受到人们的轻蔑。熟人在见面时,往往要嘘寒问暖,说许多问候的话语,光说“你好”、“早上好”或“晚上好”是不够的,通常还要询问其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及其他情况。
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埃塞俄比亚人在碰到天灾人祸时,特别是当亲戚朋友遇到天灾人祸时,一般都不直接表达出来,而是使用委婉语言。例如,当同事去世时,一般不直接说“他死了”之类的语言,而是说“他病得不行了”之类的婉转语。同样,如征询对一个同事的看法,而该同事确实有缺点,被征询的人不会直接说这个人哪里不好,而会说:“我不了解,你去问别人吧。”
咖啡是埃塞俄比亚最常见的饮料。埃塞俄比亚人喝咖啡有一套独特的礼仪。他们认为咖啡源于埃塞俄比亚,是在公元14世纪从埃塞俄比亚传至也门并从那里传入西方的。该国南方有一个称为“咖法”的地方,据称就是咖啡的发源地。饭后喝咖啡是埃塞俄比亚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品尝咖啡已成为该国的一种文化,即使再贫穷的家庭,也会有煮咖啡的器具。一般家庭喝咖啡都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和固定仪式,就像吃正餐或做宗教礼拜一样郑重其事。当客人用餐完毕后,通常女主人会悄悄地开始制作咖啡。她会将一把新鲜的草均匀地铺在客厅的一角,室内顿时洋溢起原野的芳香。之后女主人坐在小矮凳上,将炭火炉引燃,同时将一小勺香料撒在炭火上,以增加室内的芬芳气味。通常,在正式炒咖啡豆之前,女主人会用炭火做一些爆米花或炒小麦之类的小吃,端给客人和家人食用。之后,女主人便开始炒制咖啡豆,将洗净的咖啡豆放入平底锅中反复翻炒。等到咖啡豆开始变成深黑色,并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女主人会端着冒着轻烟的咖啡豆,送到每一个人面前让大家闻一闻,就像正规饭店里服务员让主宾先尝一尝葡萄酒的味道一样。她还会给客人品尝几粒炒好的咖啡豆。接着,她将咖啡豆倒进铁制或石制的臼里,用杵捣碎,直至成为粉状。女主人再用小木勺把咖啡粉一点点地刮出来倒进一个细颈、鼓肚子、大耳朵的陶壶里,加上净水,放在小炉子上煮。水很快就开了,再煮片刻,早已香气四溢。女主人在一个小木盘上摆上几个酒盅大小的陶杯,然后提起咖啡壶的大耳朵逐一斟满每个杯子,加入适量的糖和一小片芸香叶,一杯一杯地双手敬给围坐的人。客人喝完一杯后,女主人会为客人煮第二道、第三道咖啡。第一道咖啡最浓,一般是给男性年长者喝的;第二道较淡,是给女性年长者喝的;第三道最淡,是给孩子们喝的。整个煮咖啡和饮咖啡的过程一般要持续半个小时左右。
(五)婚俗
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样,埃塞俄比亚各民族的婚俗不尽相同,既有传统的结婚方式,也有现代的结婚方式。
阿姆哈拉人的婚礼一般都在星期天举行。阿姆哈拉人认为处女的初夜不能在主日(即星期天)进行。而阿姆哈拉人计算时间的方式与众不同,他们的一天是从早晨6点即太阳升起时开始的。在星期天结婚,初夜就可以在夜幕降临以后(下午6点以后,即埃塞俄比亚计时方法的12点以后)进行。星期六结婚会遭人取笑。婚礼也不能在一年一度的复活节前40天的大斋期或每周三和周五的小斋期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新郎要在他最好的男友们陪同下前往女方家,住在女方家的一间偏僻的房子里。第二天清晨,新郎的男友们会要求见新娘并把她接走。新娘的父亲会把新郎的男友们赶走,并反复数次。与此同时,新娘则在房间里梳妆打扮,三四位伴娘也打扮得与新娘一模一样。这时,新郎的一位男友进入新娘的房间,认出新娘并把她背出来,交给新郎。新娘在一位伴娘的陪同下并在亲朋好友的护送下骑驴子到新郎家。到了新郎家,新郎的男友再把新娘从驴背上背下来,交给新郎的母亲。在新娘的双脚踏上新郎家的土地前,新郎的母亲要给儿媳妇取一个新的名字。新婚之夜,新郎和新娘进入洞房后,要将一块染血的白布展示给新郎的家人和来宾,以表示新娘是处女。第二天早晨,新郎的男友们会又唱又跳地穿过村庄,为新婚夫妇乞讨金钱、衣物和牲畜。一个月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并送给娘家一头羊、一罐蜂蜜酒和一篮面包。
提格雷人的婚礼与阿姆哈拉人大体相同,所不同的是,结婚那天,新郎的亲朋好友来到新娘家,又唱又跳,并将一头宰杀好的羊献到新娘家的门前,然后将新娘及其嫁妆接走。到了新郎家后,新郎家再宰杀一头羊,供亲朋好友食用。
奥罗莫人有三种不同的结婚形式:一种是抢婚。若一位小伙子因为贫穷或其他原因无法明媒正娶他所心仪的女人,他可以请他的朋友帮助将她抢过来。把新娘抢到男方家后,男方家宰一头牛,将几滴牛血滴到新娘的脖子上,新郎再用双手捧一把热腾腾的生牛血给新娘喝。牛肉分给家人和来宾食用,而新郎新娘则不能吃。当新娘的家人得知新娘被抢后,会召集一帮人马手持长矛和盾牌,前来男方家救驾。如果他们来晚了,就会默认婚姻的事实,但会在男方家大骂,并邀请抢新娘的人出来决斗。这时,部落长老会出来调解,要求双方和解,最后会以新郎付给新娘家一定数量的牛羊而结束。
奥罗莫人的第二种结婚方式也是抢婚,与前者不同的是,这种方式是明抢,即是在女方家人的同意下进行的。新娘在经过一番假装的挣扎之后,被带回父母家,男方在那里宰杀一头羊并献给新娘的父母。同时,男方还会付给女方家一定数量的牛羊作为聘礼。
奥罗莫人的第三种结婚方式称为“逼婚”。其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新娘在没有取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离家出走,手持一种甜味草来到她所钟爱的男人家。接下来的仪式与第一种抢婚差不多。另一种形式是,如果一位女孩因各种原因嫁不出去,她可以在夜深人静之时在其朋友的帮助下强行进入她所钟情的男人家,并在第二天待在那里不出来,任凭男方的家人羞辱她。如果男方不愿意娶她,部落的长老会出来调解,有时还可能导致流血冲突。
哈拉尔人的婚礼带有浓厚的伊斯兰特色。结婚仪式举行当天,男女双方家族的长老聚集在女方家里,诵读《古兰经》。男女双方的父母在长老的主持下签署结婚协议书。来自男方家的长老代表新郎接受女方家准备的嫁妆。嫁妆一般包括一张地席、一张凉席、一个枕头和一块羊毛地毯。新娘在男方最好的朋友的护送下,骑毛驴到男方家。新娘的朋友也跟随新娘到男方家。进入男方家后,新娘被安排到一间隔开的房间里,暂时由男方的好朋友看护起来。新郎在亲朋的注视下进入房间时,要象征性地“抽打”新娘。每抽打一下,参加婚礼的人都要唱歌表示祝福。
古拉格人的婚姻一般都由父母包办。婚姻一般通过“媒人”介绍。古拉格人的结婚年龄一般是男子23岁,妇女17岁。有的妇女甚至在13岁就出嫁。一旦婚事决定后,要举行订婚仪式,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聚集到一块,吃牛羊肉,喝“特拉”或“特吉”酒。订婚以后,男女双方在结婚仪式前不能再见面。结婚当天的仪式,各地的古拉格人的习惯略有不同。西部古拉格人的习惯是,在婚礼举行的当天,新郎与他的好友一道到新娘家接新娘,新娘的好友则通过对歌来加以阻止,直至女方的朋友们在对歌中输掉。对歌结束后,新娘在新郎的朋友们的护送下,骑新郎的驴子到新郎家。索多地区古拉格人的婚俗与西部地区古拉格人的婚俗略有不同。在婚礼举行前的几个星期,女方家族的妇女(或者本村的妇女)会把新娘藏起来,将她的手指甲、脚趾甲剪净。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新娘在新婚之夜抓伤新郎。信奉基督教的古拉格人的婚礼一般选择在星期天举行。这天一早,新郎与他的朋友到新娘家去。新娘家的妇女会以对歌加以阻止。在新郎的朋友送上礼物后,才准许新郎用毛驴将新娘接走。新婚之夜,新郎要向众人展示新娘是处女。第二天晚上,新郎不能与新娘同寝,但到第三天后便恢复同寝。
与古拉格人的包办婚姻不同,康索人的婚事则完全由男女双方决定,女方的父亲可以为女儿选择对象,但要征求女儿的意见。婚礼在男方家举行。女方只带三四位女友同行。在婚后前三天,她的女朋友与她同寝。直至第四天晚上,她才能与丈夫度过新婚之夜。不过,另外一些地方的康索人结婚时新娘和新郎可以在第一天晚上同寝。康索人结婚不举行仪式,但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待客。过去,康索人结婚不送聘礼,但近年来送聘礼的做法也开始流行起来,据说是受到阿姆哈拉人婚俗的影响。
沃莱塔人在结婚时,男方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女方的父亲和亲友聚集在家门口迎接。男方的亲朋在女方家门口排队,由男方向女方父亲宣布聘礼的种类和数量,直至女方的父亲允许他进屋献上聘礼。与此同时,新娘则在母亲和女友的陪同下待在一间用布帘子隔开的黑房子里。新郎在人们唱歌跳舞之时,手持一瓶黄油悄悄爬进新娘的房间,坐在门口并伸出右腿,新娘的母亲也爬向他,将一杯热牛奶倒在他伸出来的腿上,一边倒一边为新郎新娘祝福。新郎站起来并在黑暗中寻找新娘,而新娘的女友则要把新娘藏起来,同时说粗话调笑新郎,直至新郎找到新娘。找到新娘后,新郎要在新娘的头上涂上黄油。这时,新郎才能将新娘领出来并带回家。
锡达马人结婚时非常注重聘礼。当男女双方决定以身相许时,男女双方的父亲要进行谈判。女方父亲一般要开出很高的价码,双方讨价还价。达成协议后,男方父亲便向女方父亲付聘礼。女方父亲接受聘礼后,男方才能在亲朋的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将新娘接走。新郎到达新娘家时,新娘的母亲要在新郎的头上涂上黄油。晚上,要在男方家中举行庆祝活动。锡达马人允许一夫多妻,但妻子们不住在一起,每个妻子有自己的房屋和农田。
阿法尔人结婚时,由双方的父亲签署协议。婚期一般定在月圆之日。婚礼上要请有学问的人来诵读《古兰经》。司仪将一块结婚纱巾系在新娘的右手上,并在新房的门槛宰杀一头羊。新郎用羊血洗自己的脚,有时还要杀一只公鸡。
埃塞俄比亚也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传统习俗。据不完全统计,被认为是有害的传统习俗多达100种之多。如妇女的割礼、早婚、用黄油按摩孕妇肚子、拔去即将结婚的少女的指甲、切除小舌、拔除乳牙、拔除门牙、用火烙或用刀在脸上或臂上刻部族标记、重男轻女等。此外,有的民族还视分娩为不洁的事情,因而让妇女在分娩时离开家里,到野外丛林中进行。对于这些不良的传统习俗,埃塞俄比亚政府和人民正在采取措施,逐步予以废除。但是由于人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消除上述陋习,还需假以时日。
二 节日
埃塞俄比亚有自己独特的纪元和历法,称为朱利安太阳历。朱利安太阳历与世界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均以耶稣基督诞生为纪元开始,但由于对耶稣基督诞生的年代有着不同的认定,两种历法前后相差约7年,如朱利安太阳历(以下简称埃历)的2000年为格里高利历(公历)的2007年。埃历将一年分为13个月,其中前12个月为每月30天,第13个月为5天,如遇闰年,则为6天。埃历将每年公历9月11日定为元月1日。这13个月分别是:
(1)Meskerem,公历9月11日~10月10日;
(2)Tikimt,公历10月11日~11月9日;
(3)Hidar,公历11月10日~12月9日;
(4)Tahsas,公历12月10日~1月8日;
(5)Tir,公历1月9日~2月7日;
(6)Yakatit,公历2月8日~3月9日;
(7)Maggabit,公历3月10日~4月8日;
(8)Miyazya,公历4月9日~5月8日;
(9)Ginbot,公历5月9日~6月7日;
(10)Sene,公历6月8日~7月7日;
(11)Hamle,公历7月8日~8月6日;
(12)Nehasa,公历8月7日~9月6日;
(13)Pagume,公历9月7日~9月10日。
埃塞俄比亚有许多传统节日,既有宗教节日,也有世俗节日。主要节日如下。
(1)埃历新年。为每年的公历9月11日。阿姆哈拉语称其为Enkutatash,意即“珠宝礼物”。据说,当埃塞俄比亚古代著名的示巴女王访问以色列的所罗门王回到埃塞俄比亚时,她的酋长们送给她大量的珠宝以示欢迎。这一天同时也是东正教传统中的“受洗者圣约翰节”。新年是埃塞俄比亚全国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戴一新,家人团聚在一起,又吃又喝。城乡到处可见人们载歌载舞,人们还相互赠送礼物。
(2)发现真正十字架日。为每年公历的9月27日,据说是纪念艾伦尼女王(Empress Eleni)发现钉死耶稣的真正的十字架的日子,阿姆哈拉语称为马斯卡尔节(Meskel)。马斯卡尔节前一天,人们将一棵绿色的树移至城市中心的广场或村庄集市的中心,然后将干树枝捆成一个个小捆,在绿树的四周堆成金字塔形,上面放上一个十字架。到了晚上,人们聚集到木柴堆旁,在教士的主持下将柴堆点燃,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特拉”酒,任何陌生人都会受到欢迎。
(3)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为公历1月7日,是埃塞俄比亚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阿姆哈拉语称“吉那节”(Genna),“吉那”也是埃塞俄比亚的一种游戏的名称。据说,当牧羊人听到耶稣基督诞生的消息时,高兴地用他们手中的拐棍玩起游戏来。今天,埃塞俄比亚青少年还要在圣诞节这一天的下午玩这种游戏。为迎接圣诞节,东正教的教士们必须在节前的第43天开始进行斋戒,直至圣诞节这天。圣诞节这天早上6点,基督徒们开始聚集在教堂进行祈祷。祈祷仪式长达3小时。宗教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可以回家欢度节日,教士们则可以准备特别的食品,结束斋戒。普通老百姓的节日食品一般为“英吉拉”和“多罗沃特”,饮“特拉”或“特吉”酒。
(4)主显节(Timkat)。是纪念耶稣基督受洗的日子,为每年公历1月19日。为庆祝这个节日,埃塞俄比亚百姓要杀鸡宰羊,准备丰盛的食品,大人们为孩子购买新衣服,或缝补旧衣服,将家里的衣物浆洗一新。主显节一般持续三天。在主显节的前一天下午,人们举行丰富多彩的游行,埃塞俄比亚正教的教士们要将象征“约柜”的“塔博特”(Tabots)从教堂迎出来,安放在附近的河流或池塘边搭起的帐篷里,并由教士或虔诚信徒守着。从午夜开始,人们要点起火把或燃起篝火,围着“塔博特”又唱又跳,又吃又喝。第二天清晨,主教把一支燃烧着的蜡烛投入水中使之熄灭,并向聚集的人群洒水以纪念基督受洗。虔诚的信徒还会穿着衣服走入水中,以洗刷自己的灵魂。仪式结束后,“塔博特”被迎回各自的教堂,人们则继续庆祝。第三天则是为了纪念埃塞俄比亚最有名的圣人——圣米海尔。
(5)伊斯兰开斋节。阿姆哈拉语称为Id Alfiter,日期每年不同,一般为每年的2月8日,是包括埃塞俄比亚的穆斯林在内的世界穆斯林的主要宗教节日之一。斋戒持续一个月。在斋月里,穆斯林从日出至日落实行禁食。斋月结束这一天,人们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
(6)阿杜瓦战役胜利纪念日。为每年公历3月2日,是为纪念1895年3月2日埃塞俄比亚军队在阿杜瓦打败意大利殖民侵略军而设立的节日。
(7)耶稣基督受难日,为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因埃历与公历差别,该节日的公历日期每年不同,在公历4月25日前后。
(8)埃塞俄比亚复活节。是埃塞俄比亚重要的节日之一,为每年公历4月27日前后。与埃塞俄比亚圣诞节一样,埃历中基督复活的日子也与公历不同。复活节前,人们一般要进行斋戒,时间可长可短,因人而异。复活节前一天晚上,人们聚集在教堂里,手持蜡烛进行祈祷活动。祈祷活动一般在凌晨2时结束。仪式结束后,人们便回家吃前一天下午6点后宰杀的鸡、羊、牛等动物的肉。与圣诞节一样,复活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
(9)国际劳动节。为每年公历的5月1日。
(10)爱国者胜利纪念日。为每年公历的5月5日。
(11)国庆节。为每年公历的5月28日。1991年5月28日,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军队进入亚的斯亚贝巴,标志着门格斯图政权被推翻。后来,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12)阿拉法特节(Arafat)。为埃塞俄比亚穆斯林的节日,每年依月亮的变化而日期不同。按照伊斯兰教教规,每位穆斯林在一生中都要到圣地麦加或麦地那朝圣一次。朝圣后,人们聚集在阿拉法特山,宰杀牲畜以示庆祝。后来这一天被定为穆斯林的一个节日。这一天,埃塞俄比亚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进行祈祷,仪式结束后各自回家准备丰盛的食品以示庆祝。
(13)先知穆罕默德诞生日。为每年公历的7月17日。
三 宗教
宪法规定埃塞俄比亚为世俗国家,不设国教。国内有多个宗教共存,人们信仰的主要宗教有埃塞俄比亚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犹太教等,此外还有部分居民信仰各种各样的传统宗教。根据埃塞俄比亚2007年人口与住房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中,信仰埃塞俄比亚正教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3.5%,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3.9%,信仰基督教新教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8.6%。
(一)埃塞俄比亚正教(The Ethiopian Orthodox)
埃塞俄比亚正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基督教于公元4世纪传入埃塞俄比亚。传入埃塞俄比亚的教派属于科普特派,而科普特教派属于东方正教,因而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被称为埃塞俄比亚正教。历史上,埃塞俄比亚正教的主教由埃及亚历山大的大主教委派。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埃塞俄比亚皇帝才取得主教任命权,但埃塞俄比亚教会仍承认亚历山大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力。由于这种关系,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会遵从亚历山大教会的礼拜式和基本教义。1000多年来,亚历山大教会向埃塞俄比亚派来一批又一批的主教和教士,他们与埃塞俄比亚教职人员一道,将《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译成几埃兹文(Geez),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为数众多的教堂和修道院,不但促进了东正教在埃塞俄比亚的迅速传播,教堂和修道院也成为埃塞俄比亚传播文化和知识的中心。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后不久,就开始传入埃塞俄比亚。根据传说,伊斯兰教传入埃塞俄比亚有一段传奇的历史。当年先知穆罕默德的弟子在麦加受到迫害时,先知对他的弟子们说:“到阿比西尼亚去吧,那里有一位国王,你们不会受到迫害,那是一块正义的土地,在那里,安拉会解除你们遭受的苦难。”从公元615年起,先知的弟子们就分批越过红海来到埃塞俄比亚。先知这些最早的弟子中有些后来返回阿拉伯半岛,有些人则留了下来,在埃塞俄比亚传播伊斯兰教。据称先知出于对埃塞俄比亚保护穆斯林的感激,曾对他的弟子说:“只要阿比西尼亚不采取攻势,就不要动它。”这也是埃塞俄比亚在1000多年中能够在穆斯林海洋的包围中一直保持其东正教本色的重要原因。穆斯林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东部、西部和南部低地,其中哈拉尔城是埃塞俄比亚伊斯兰教的宗教和文化中心,那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为穆斯林,城内有许多历史悠久的清真寺、穆斯林神龛和穆斯林领导人的坟墓,哈拉尔被誉为继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之后的伊斯兰教第四大圣城。
(三)天主教
历史上,罗马天主教教会曾多次试图使埃塞俄比亚人改信天主教,但均以失败告终。16世纪,随着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的开通,罗马天主教会把向埃塞俄比亚传播天主教的使命交给葡萄牙耶稣会教士。16~17世纪是天主教会在埃塞俄比亚传播的高潮,大批耶稣会教士来到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国王也一度改信天主教。但耶稣会教士的活动引起埃塞俄比亚的分裂,招致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愤恨。1632年,法西拉达斯皇帝下令驱逐耶稣会教士,禁止天主教会在埃塞俄比亚的传播。但天主教作为一种宗教在埃塞俄比亚仍然保留了下来。19世纪后半期,约翰尼斯四世和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出于对西方殖民者的敌视,再次下令驱逐天主教和清教传教士。今天,天主教是埃塞俄比亚仅次于正教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宗教。埃塞俄比亚天主教会分为9个主教辖区,每个辖区设一名主教。在亚的斯亚贝巴有大主教,为埃塞俄比亚天主教会领袖,下设一个秘书处。罗马教皇在亚的斯亚贝巴派驻有代表。
(四)基督教新教
基督教新教在埃塞俄比亚的信徒主要分布在南方州、甘贝拉州和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等大城市。在阿姆哈拉语中,新教信徒被称为“蓬特”(Pentay或Pente)。该称呼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原用来称呼五旬节教派信徒,后来被用于统一称呼信仰基督教但不属于埃塞俄比亚正教、厄立特里亚正教、罗马天主教和埃塞俄比亚天主教的基督教信徒。埃塞俄比亚新教将自身发展演变追溯至公元960年以前埃塞俄比亚基督教的历史,认为公元960年后基督教在埃塞俄比亚的发展“异教化”,之前的基督教才是正宗基督教。该教派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据2005年“世界基督教数据库”资料,埃塞俄比亚全国基督教新教信徒约占全国人口的16%。另据埃塞俄比亚政府2007年人口与住房普查结果,信仰基督教新教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6%。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新教内部又可分为22个教派,主要教派有“生命教会”(Word of Life Church)、基督教协进会(Churches of Christ)、全福音信徒教会(Full Gospel Believers Church)、神召会(Assembly of God)等。“埃塞俄比亚福音派教会联合会”(Evangelical Church Fellowship of Ethiopia)是该教派的统一领导机构。
(五)犹太教
据埃塞俄比亚传说,早在基督教传入埃塞俄比亚之前,犹太教就是高原地区居民的信仰。即使后来高原地区居民改信基督教,埃塞俄比亚教会传统习俗中仍保留着许多犹太教习俗,其中最显著的是每座教堂都保存着一个盛装摩西十戒的“约柜”复制品。在现代,信仰犹太教的埃塞俄比亚人主要为居住在埃塞俄比亚北部贡德尔和提格雷西南部山区的法拉萨人(Falashas)。法拉萨人据说是犹太人,是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的后裔。但他们已不通希伯来语,而是讲阿高语。他们信奉的是旧约圣经。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随着埃塞俄比亚法拉萨人大量移居以色列,埃塞俄比亚信仰犹太教的人数急剧减少。
(六)传统宗教
埃塞俄比亚有170多万人信仰各种传统宗教。他们信仰的对象和崇拜的方式五花八门,但总体而言,以自然现象如太阳、月亮、天空、大山、河流、湖泊、树木乃至某种动物为崇拜对象的较为普遍。例如,戈贾姆地区的阿高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叫“多巴尔”(Dobar)的神创造的,因而他们把“多巴尔”当作主要崇拜对象。此外,他们还崇拜河流、泉水和某些种类的树木,为这些崇拜对象供奉牛、羊、奶、黄油等贡品。另一些民族则崇拜太阳、天空等超自然力量。如一部分奥罗莫人崇拜一个叫“瓦卡”(Waqa)的超自然神。他们认为“瓦卡”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世界万物的最终力量都归于“瓦卡”,而“瓦卡”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阿亚那神”(Ayana)来显示其力量的,而“阿亚那”又通过受尊敬的男人——“夸鲁”和受尊敬的妇女——“夸丽提”来显示其力量。这些受尊敬的男人和妇女代表“阿亚那”解释宇宙的神秘,掌管人们的精神生活。由于传统社会中宗教与世俗生活很难区分开来,这些人不仅行使社会的宗教职能,而且对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