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一日在线阅读

浮生一日

人间后视镜工作室编著
开会员,本书8折购 >

文学纪实文学9万字

更新时间:2022-06-24 16:29:41 最新章节:23:00—24:00 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日常的生活值得被记录吗?快手相信:“我们从不缺有趣的灵魂,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本书邀请中国知名非虚构特稿记者,选取快手上的80位用户,以生活蒙太奇的方式重现国人真实且精彩的一天。当草原上养狼的姑娘郑晶晶和狼群打成一片时,西北的歌手张尕怂正在采风,与此同时,“无用爱迪生”手工耿正沉迷在稀奇古怪的发明世界里……本书特别截取24小时中每个时间段内具有代表性的用户生活场景,搭配富有生活气息的快手视频截图,以此展现每一种平凡生活里的蓄力与坚守。个人的浮生一日连缀起来,就是国人的生活万象。
品牌:中信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2-01-01 00:00:0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信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人间后视镜工作室编著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唯一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
    毛美棠等著 饶平如编文学6.4万字
  • 会员
    本书以李春燕为主人公,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三十年来中国社区工作和社区工作者的成长历程,塑造了社区工作者的群像,展现了打通基层治理“一公里”的艰辛和成就。以李春燕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不畏辛苦、克服万难,在繁琐的工作中奉献自己,积极创新基层党建服务模式,不断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将社区打造成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安子 李春燕文学6.5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部兼具犯罪、名人名校丑闻、深度调查报道元素的纪实作品。2016年4月,《洛杉矶时报》的资深调查记者保罗·普林格尔收到了一则吸毒过量事件的内幕消息,事关南加州大学医学院院长卡门·普里亚菲托。在随后的调查中,普林格尔遭遇了空前的阻碍——无人接受他的采访,警方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信息,普里亚菲托和南加州大学始终以沉默应对,懦弱的报社高层已与权贵们沆瀣一气,千方百计阻挠他的调查,甚至封杀他的报道。面
    (美)保罗·普林格尔文学18万字
  • 会员
    打开这本《罪案档案:中国神秘案件集》,你将进入一个充满神秘与悬疑的世界。这里收集了一些至今仍让人费解的神秘案件,从无头尸体案到幽灵犯罪,每一个案件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通过对这些案件的研究,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也或许会陷入更深的谜团。
    郑宇澄辉文学12.4万字
  • 会员
    《每条弯路都通向自我》是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自传,叙述的时间跨度从少年一直到其暮年,每一部分都精彩。奥利弗·萨克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临床医学作家之一”,而在这本传记中,我们看到,纵然光环环绕,荣誉加身,生活仍有其具体琐碎的痛苦和不易。《错把妻子当帽子》中24个脑部神经受伤者:有人把自己的妻子当成帽子,要一把抓过往头上戴;有人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有人完全不能和人交流,却能与动物自如对话;还有
    奥利弗·萨克斯文学54万字
  • 会员
    在这些女性沉沦为女犯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感触是,她们的堕落社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些丑恶的男人,那些猥亵的嘴脸,那些挥之不去的歧视,那些无休止的伤害……让她们在难以抗拒的诱惑中迷失自己,在绝望中走向极端。是物欲还是情欲,是人性的迷失还是道德的沦丧,使她们跌进了人生欲望的深渊。拨开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走进一个个案犯的内心世界,多侧面、多角度地从案犯的心理因素挖掘女性犯罪的社会动因。从对无厌的贪欲、
    海剑文学19万字
  • 会员
    本书是一部以北江工农军征战南昌起义为主线,另述及北江工农军参加广州起义和湘南起义等革命史实的革命历史纪实文学。书稿以时间为经、人物为纬,以文学笔法进行叙述,重点刻画人物的性格,不仅塑造了周其鉴等一批共和国创建史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再现了北江工农军在国民革命期间的艰苦历程和战斗原貌,为广大文史爱好者奉献了一部真实可信的红色历史读本。
    王心钢 梁观福文学16.4万字
  • 会员
    来自看守所的报道,来自女犯内心深处的独白。本书用采访的方式、纪实的手法,剖析多位女性的经历,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海剑等文学20.9万字
  • 会员
    本书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湖北省文联驻村工作队员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开展精准扶贫一年的所见所闻。作者采用朴素的散文笔调,将在一年多的扶贫路上与村干部、普通村民、党员、乡镇干部的交往尽收笔下,写出了精准扶贫给大山里的村庄和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其中涉及文化扶贫、留守儿童、土地流转承包、以购代捐等各种切实问题引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思考和关注。
    周亮文学5.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