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四书辨疑
更新时间:2021-09-29 14:03:06 最新章节: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书籍简介
《元史·儒学传》曰:“元兴百年,上自朝廷内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艺之士,以通经能文彬彬焉众矣”。全祖望在《宋元学案》里也认为“有元立国,无可称者,惟学术尚未替。”元代诸儒相当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读,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流传即是表现之一。陈天祥作《四书辨疑》,被时人认为是质疑朱学之作。至四库馆臣论此书曰“大意主于阙疑而不贵穿凿”、“实非有意立异规为门户之争者”,评价此书无害于《集注》,可并存相参。《四书辨疑》十五卷,其体例为先述原文,然后引朱熹《集注》之文,再做自己之分析辩驳。陈氏此书,所质疑者不惟《集注》一书而已,亦有对经文本身的疑问和对前人注解的指摘。持论公允,摒除门户之见。虽质疑朱子之失,亦肯定朱子之得。应该说,《四书辨疑》是以朱熹《集注》为依托而延展开去对经文的探究,其目的不是要贬抑朱学,而是力图匡正朱学,使其更加符合经文旨意而已。《四书辨疑》是一个窗口,通过它,我们可以对儒学经典在元初的传播情况以及元代儒生对经典的修养有一个切实的了解。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21-01-10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元)陈天祥著 光洁点校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明代前期理学思想渗透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意识观念、思维模式。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社会转变的一大枢纽,王阳明创立了心学思想体系。心学以“心外无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命题,肯定并弘扬了人的主体精神。心学的出现,是明代文学思想由“师古”向“师心”转变的标志。从明代中期以后,文学批评呈现出重个体、重个性的特征,一批文论家从童心、性灵、情真等视角展开文学批评,体现出迥异于前代的哲学16.7万字
- 会员本书作者认为《论语》的编排不是随意为之,而尝试通过联系上下文,将章与章之间贯通,发现其内在逻辑脉络,还原编者当初的意图,使读者有“知其所以然”而豁然开朗的感觉,让《论语》更具可读性,也让人更自信地阅读《论语》;本书还通过参悟《论语》字里行间的深刻义理,努力发掘其蕴含的政治哲学价值,试图从中读出更多对当代人有益的启示。哲学25.6万字
- 会员本书内容有三:一者分析阳明心学核心要素对佛教禅学的吸收,揭示了阳明心学与佛禅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二者对王氏诗歌创作的动态性变化特点予以条分缕析,分别表现了以禅入诗、儒禅交融、讲学诗与佛禅结合的特点;三者尝试对阳明诗歌宗教美学境界进行概述。哲学23.1万字
- 会员本书在吸收西方有关正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家的政治正义、道德正义、精神正义等进行分层论述,是借鉴西方政治哲学理论对先秦儒家正义思想进行诠释的一种尝试。作者对先秦儒家正义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在精神正义、道德正义、政治正义三者中,精神正义是最活跃的因素,它引领道德正义和政治正义。在先秦时期,以伦理中心主义为特征的礼制统合精神、道德、政治而成了规定人们全部生活的伦理正义。哲学34.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