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页
插图
编委会
序言
前言
第1篇 运动性能
第1章 整车动力性和经济性
1.1 动力性和经济性概述
1.1.1 动力性的定义和指征
1.1.2 经济性的定义和指征及整车能耗测试工况
1.2 动力性和经济性设计理论和方法
1.2.1 牵引力、阻力与车辆动力学方程
1.2.2 轮胎-道路力学模型
1.2.3 动力性和经济性理论计算
1.2.4 车辆模型构建及性能设计
1.2.5 驱动单元性能设计
1.2.6 传动系统性能设计
1.2.7 储能系统性能设计
1.2.8 高压电系统性能设计
1.3 动力性和经济性开发案例
1.3.1 特定节气门和换档策略的性能分析
1.3.2 特定档位和坡度的性能分析
1.4 展望
1.4.1 内燃机性能提升技术
1.4.2 高压平台提升技术
第2章 整车驾驶性
2.1 驾驶性概述
2.1.1 驾驶性定义
2.1.2 驾驶性理论基础
2.1.3 驾驶性典型工况
2.2 驾驶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2.2.1 指标体系
2.2.2 开发方法
2.2.3 开发工具
2.2.4 客观测试
2.3 驾驶性开发案例
2.3.1 传统动力车型开发案例
2.3.2 新能源车型开发案例
2.4 展望
2.4.1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2.4.2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2.4.3 “人-车-环境”协同自适应驾驶辅助
2.4.4 整车控制策略
第3章 制动性能
3.1 电子制动系统概述
3.2 电子制动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3.2.1 制动力分配与制动稳定性
3.2.2 制动滑移率和驱动滑转率
3.2.3 轮胎摩擦圆
3.2.4 不足转向和过度转向特性
3.3 电子制动系统理论基础
3.3.1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理论基础
3.3.2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TCS)理论基础
3.3.3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理论基础
3.3.4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理论基础
3.3.5 电子制动系统(EBS)总布置设计
3.4 电子制动系统整车集成
3.4.1 电子控制系统匹配设备
3.4.2 电子控制系统试验准备
3.4.3 电子控制系统山路试验
3.4.4 电子控制系统标准
3.5 展望
3.5.1 集成化发展历程
3.5.2 集成化技术方案
第4章 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
4.1 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概述
4.1.1 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基本原理
4.1.2 关键子系统及零部件
4.1.3 性能集成的关联性
4.2 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4.2.1 仿真分析
4.2.2 客观试验
4.2.3 主观评估和调试
4.2.4 开发流程
4.3 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及整车开发案例
4.3.1 操纵稳定性开发案例
4.3.2 平顺性开发案例
4.3.3 整车开发案例
4.4 展望
4.4.1 连续减振控制(CDC)
4.4.2 主动电磁感应悬架(MRC)
4.4.3 主动前轮转向(AFS)
4.4.4 主动后轮转向(ARS)
4.4.5 主动转矩控制(AYC)
第5章 空气动力学性能
5.1 空气动力学概述
5.2 汽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理论
5.2.1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5.2.2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5.2.3 声学基本概念
5.2.4 气动声学控制方程
5.2.5 汽车空气动力学六分力
5.2.6 气动噪声
5.3 汽车空气动力学开发方法
5.3.1 风洞试验
5.3.2 道路试验
5.3.3 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5.4 汽车空气动力学开发案例
5.4.1 汽车低风阻形体
5.4.2 汽车风阻组成
5.4.3 汽车周围流场
5.4.4 汽车各部位流场及减阻措施
5.4.5 气动升力控制
5.4.6 侧风稳定性控制
5.4.7 风噪控制
5.4.8 开发流程
5.5 展望
第2篇 结构性能
第6章 整车结构强度
6.1 结构强度概述
6.1.1 国内轿车强度开发现状
6.1.2 面向我国用户的轿车强度开发
6.2 结构强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6.2.1 国内外轿车强度设计准则对比分析
6.2.2 全球主要汽车工业国轿车强度水平分析
6.2.3 我国市场轿车行驶里程调研分析
6.2.4 轿车强度开发准则定义
6.3 结构强度开发案例
6.3.1 轿车强度试验标准体系构建
6.3.2 轿车强度模拟计算原理与方法
6.3.3 基于试验和仿真的结构强度优化
6.3.4 底盘零部件强度开发流程与认可评价
6.4 展望
第7章 整车安全性能
7.1 整车安全性能概述
7.1.1 交通事故调查与事故分析
7.1.2 事故重建技术及应用
7.2 汽车安全性能评价法规及标准
7.2.1 全球车辆安全法规
7.2.2 新车评价规程(NCAP)
7.2.3 保险安全指数规程
7.2.4 电动汽车的电安全法规
7.3 汽车安全设计机理
7.3.1 整车结构耐撞性设计
7.3.2 约束系统防护机理
7.3.3 行人碰撞保护设计机理
7.3.4 主动安全技术与系统原理
7.4 汽车安全集成开发技术
7.4.1 整车正面碰撞安全开发技术
7.4.2 整车侧面碰撞安全开发技术
7.4.3 行人保护安全开发技术
7.4.4 主动安全集成开发技术
7.5 展望
7.5.1 高逼真度生物人体模型
7.5.2 自动驾驶的安全挑战
7.5.3 电动汽车安全
第8章 整车可靠性与耐久性
8.1 可靠性与耐久性概述
8.1.1 可靠性设计理论基础
8.1.2 疲劳理论基础
8.2 关键技术及应用案例
8.2.1 用户用途关联技术
8.2.2 可靠性验证策略
8.2.3 用户目标设定关键技术
8.2.4 整车可靠性加速试验规范
8.2.5 动态载荷分解技术
8.2.6 道路模拟试验技术
8.2.7 振动台试验规范制定技术
8.3 展望
8.3.1 基于网联技术的用户目标获取
8.3.2 虚拟路面技术
第3篇 舒适性能
第9章 车内环境品质
9.1 车内环境品质概述
9.1.1 汽车车内环境污染
9.1.2 汽车车内污染物危害
9.2 车内环境品质控制标准
9.2.1 国外标准
9.2.2 国内标准
9.3 车内污染物的成因分析
9.3.1 来源分析
9.3.2 影响因素
9.4 车内环境品质开发与管控
9.4.1 汽车内外饰用材开发
9.4.2 车内环境研发体系与管控方式
9.4.3 车内环境量产一致性管制
9.5 展望
9.5.1 车内环境净化
9.5.2 车载香氛系统
第10章 整车NVH性能
10.1 NVH概述
10.2 NVH设计理论与方法
10.2.1 振动控制理论基础
10.2.2 噪声控制理论基础
10.2.3 振动噪声测量技术
10.2.4 主观评价与心理声学
10.2.5 试验与仿真分析
10.3 NVH工程应用案例
10.3.1 NVH目标设定
10.3.2 动力总成噪声
10.3.3 路面激励噪声
10.3.4 振动舒适性
10.3.5 空气动力噪声(风噪)
10.3.6 机电辅助系统噪声
10.3.7 车外噪声
10.3.8 异响
10.4 展望
10.4.1 轻量化与NVH
10.4.2 主动降噪与减振
10.4.3 声品质设计
第11章 空调性能
11.1 汽车空调性能概述
11.2 汽车空调性能设计理论与方法
11.2.1 整车热负荷的计算
11.2.2 空调系统型式及零件匹配计算
11.2.3 空调风道设计
11.2.4 空调系统台架试验规范
11.2.5 汽车空调性能试验
11.3 空调性能开发案例
11.4 展望
第12章 整车热管理
12.1 热管理概述
12.2 热管理设计理论与方法
12.2.1 传热学基础
12.2.2 热管理开发内容
12.2.3 热管理虚拟仿真技术
12.2.4 热管理试验开发技术
12.3 热管理开发案例
12.3.1 热管理开发目标设定
12.3.2 热管理开发流程
12.3.3 传统动力总成冷却性能开发
12.3.4 零件热保护性能开发
12.3.5 热管理控制与标定
12.3.6 自燃风险预防
12.4 展望
12.4.1 混合动力车型热管理性能开发
12.4.2 纯电动车型热管理性能开发
12.4.3 燃料电池车型热管理性能开发
第13章 座椅舒适性
13.1 座椅舒适性概述
13.1.1 静态舒适性
13.1.2 动态舒适性
13.1.3 舒适性功能
13.1.4 主观评价
13.1.5 客观评价
13.2 座椅舒适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13.2.1 汽车-座椅-人系统介绍
13.2.2 座椅动态舒适性的设计原则
13.2.3 座椅动态特性参数
13.3 座椅舒适性开发案例
13.3.1 座椅隔振、吸振性能开发
13.3.2 侧翼支撑技术开发
13.3.3 人-椅系统模态与共振频率开发
13.3.4 座椅舒适性仿真技术
13.4 展望
13.4.1 座椅动态舒适性的发展方向
13.4.2 座椅动态舒适性支撑技术
第14章 汽车人机工程
14.1 汽车人机工程概述
14.1.1 人机工程发展历史
14.1.2 人机工程开发职责及研究范围
14.1.3 人机工程法规及设计规范
14.2 乘员布置及人机工程尺寸定义
14.2.1 二维假人模板
14.2.2 乘员布置及核心硬点确定过程
14.2.3 整车人机工程视野舒适性开发
14.2.4 乘员上下车方便性开发
14.3 视觉舒适性设计
14.3.1 视觉舒适性定义
14.3.2 视觉舒适性开发方法
14.3.3 视觉舒适性主观评价
14.4 操作舒适性设计
14.4.1 操作舒适性开发流程及范围
14.4.2 操作舒适性开发策略
14.4.3 操作舒适性开发方法
14.5 储物及多功能性设计
14.5.1 储物空间定义
14.5.2 储物空间开发流程
14.5.3 整车储物功能评价指标
第4篇 综合性能
第15章 整车性能主观评价
15.1 整车性能主观评价概述
15.2 准备工作
15.3 常用道路
15.3.1 汽车试车场
15.3.2 社会道路
15.4 评分标准
15.4.1 评分标准选择
15.4.2 实施方法
15.5 主观评价方法
15.5.1 动力性主观评价
15.5.2 驾驶性主观评价
15.5.3 NVH主观评价
15.5.4 制动性能主观评价
15.5.5 转向性能主观评价
15.5.6 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
15.5.7 平顺性主观评价
15.5.8 空调性能主观评价
15.6 评价结果展示
15.7 主观评价能力建设
15.8 展望
第16章 整车性能融合开发
16.1 整车性能概述
16.2 整车性能融合的理论与特点
16.2.1 整车性能融合的物理学基础
16.2.2 整车性能融合的特点
16.3 整车性能融合开发案例
16.3.1 轻量化与性能融合
16.3.2 热管理与NVH
16.3.3 操纵稳定性与NVH
16.3.4 经济性与NVH
16.3.5 安全性、耐久性与NVH
16.3.6 水管理与热管理
16.4 展望
16.4.1 性能融合深度
16.4.2 性能融合广度
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2022-05-10 18:29:32